万宁市检察院的“小螺号”未检工作室,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引领下,携手为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社,成功举办了“春季禁毒流动课堂”。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次活动中,特别邀请了涉罪未成年人担任普法志愿者,这一创新举措显著提高了法治宣传的成效,并有效加强了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
活动背景
近期,根据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示范项目的要求,万宁市检察院的“小螺号”未检工作室与为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社展开合作。这一行动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积极响应,提升了社会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的关注度。万宁市此举旨在探索新的路径,创新方法,以推动未成年人更积极地融入法治建设和自我提升。
培训设计
活动现场,干警与司法社工团队依照优势视角理论开展活动。他们针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沟通技巧和法律知识等优势领域,精心安排了培训课程。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助力涉罪未成年人完成从违法者到普法者的角色转变。在个案管理服务的框架下,司法社工对他们实施了认知行为治疗和社会技能的培训。
身份转变
未成年的涉嫌犯罪者,在检察官和司法社工的辅导下,运用所学沟通技能。他们通过将案例改编成故事,并配合情景互动问答,将《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禁毒法》等法律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用语。在辨识新型毒品的过程中,他们结合自身经验和宣传资料,有效引发了公众的共鸣。
互动成效
数据显示,活动期间志愿者至少进行了9次有效互动。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大量民众主动将宣传资料带回家中与家人一同学习。这一积极反响反映出,针对未成年犯罪者的法律普及教育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其社会作用正逐步得到恢复。
宣传覆盖
本次普法宣传活动共发放了300余份宣传资料,覆盖了53家商户。活动范围广泛,有效传播了法律知识和禁毒意识。通过此次活动,公众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毒品危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帮教收获
未成年志愿者在自我效能感及社会责任感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一变化激发了他们重返社会、重拾生活的信心。通过深度参与教育模式,犯错青少年得以在法律教育中重塑自我认知,同时,社会的正面反馈也为他们提供了自我救赎的动力。
参与此次重要活动后,涉罪未成年人若担任普法志愿者,他们可能取得的主要成效为何?我们期待在评论区阅读您的见解。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您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以促进更多人关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相关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