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喜讯传来,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建设迈出新步伐。该桥南引桥合建段的门式桥墩已全部完成,这一成就标志着工程的一个重要节点。消息一出,众多关注者对大桥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基本情况
崇启公铁长江大桥作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的关键性工程,坐落于长江北支入海口航道。该桥总长4.09公里,设计为双层结构。上层为双向六车道的高速公路,设计速度达100公里/小时;下层则设有35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和250公里/小时的城际铁路。主通航孔桥独具特色,为400米主跨的双塔双索面钢桁结合梁斜拉桥,堪称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无砟轨道斜拉桥。此类规模的大桥在交通建设领域具有显著价值。
该大桥的建设涵盖了众多复杂的设计与庞大的工程量。南岸共规划了46个桥墩,这一数量充分展现了工程的规模与挑战。每个桥墩的规划均需精确计算与精心施工,不容有任何疏忽。
南引桥合建段的重要性
崇启公铁长江大桥的南引桥是其关键构成部分。其中,合建段门式桥墩的建设已告一段落。南引桥的门式桥墩总数达12个,而整个南岸的门式桥墩共计25个。这些门式桥墩构成了桥梁稳固的基座。缺少这一部分的稳步实施,后续工程将无法顺利进行。在南引桥的建设过程中,每个门式桥墩的建成都汇聚了众多建设者的辛勤努力和智慧结晶。
南引桥合建段门式桥墩建设圆满完成,对大桥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此举证明了前期规划和施工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并为后续其他部分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该关键环节的竣工,对于增强项目信心起到了极其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天完成的S22号铁路墩盖梁
12月14日7时25分,S22号铁路墩盖梁的混凝土浇筑工作告捷,该盖梁备受关注。盖梁尺寸精确,长度为26.4米,宽度为4.6米,高度为3.5米。每一尺寸均经过精心设计,确保其长度、宽度和高度与铁路墩及整体结构完美契合。
数据精确显示了工程的质量。施工期间,工人依据这些设计数据,逐块逐砖搭建起S22号铁路墩盖梁,最终实现了混凝土的浇筑。这一成就得益于众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现场操作,以及他们背后的设备操控和数据监测,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合建段下部结构工程完成情况
崇启公铁长江大桥的合建段S12至S23号墩,其铁路基础采用桩基础与承台结构相结合。目前,该段下部结构的桩基础、承台施工以及门式框架墩的施工均已完成。这一进展表明,下部结构工程的建设正按计划有序进行。在桥梁整体结构中,下部结构犹如建筑的基础,其稳固性至关重要。桩基础的深度和承台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桥梁的总体稳定性。
该系列下部结构的顺利完工,为上部结构的建造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接下来,工作重心将逐步转向上部结构。如何基于现有基础,确保上部结构施工既安全又高效,将成为建设团队面临的主要挑战。
合建段上部结构工程进展
合建段的上部结构部分已取得显著进展,其中1孔40.6米的城际简支梁已顺利完工。这一成就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标志着工程向竣工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目前,跨长岛连续梁的施工正在进行中,同时,另外2孔40.6米的现浇简支梁也在同步施工。这些施工环节彼此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
施工上部结构阶段,挑战显著增多,诸如高空作业存在较大风险、施工精度要求更高。然而,据目前进展观察,建设团队展现出应对挑战的能力,正稳步推进工程进度。众人翘首以盼,期待上部结构尽快全面完成。
对区域交通的意义深远
崇启公铁长江大桥的落成将显著提升该区域的交通水平。该桥横卧于长江入海口北支航道之上,连接众多地区。一旦上层公路开放,将有效减轻周边的交通负担,确保公路运输的顺畅与快捷。同时,下层高铁与城际铁路的启用,将进一步加快人流和物流的运输效率。
沿线居民未来出行将更为便捷,无论是短途城际旅行抑或长途高铁行程。关于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建成后交通的便利性,大家有何期待?期待您的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