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上午,闽江河口湿地的鳝鱼滩发生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场景。一只白鹤与众多雁鸭类水鸟,包括小天鹅和赤颈鸭,一同觅食。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白鹤自2021年和2023年以来,第三次踏足这片湿地。
白鹤身份特殊
白鹤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IUCN将其列为极度濒危物种。该物种主要在西伯利亚繁殖,其98%的种群在鄱阳湖地区越冬。在鄱阳湖以南地区,白鹤极为罕见,因此流传着“鹤不入闽”的说法。但令人意外的是,闽江河口湿地却成为了这一传统观念的例外。
自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闽江河口湿地迎来了鹤类的新篇章。环境的变化有效地吸引了这些稀有鸟类,彰显了湿地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果,并揭示了湿地生态环境对稀有鸟类持久的吸引力。
鹤类到访记录
2021年11月11日,保护区上空首次出现24只白头鹤,这一行为打破了闽江河口湿地无鹤类访客的历史。这一突破性现象似乎预示了更多水鸟的到来。2021年11月30日,一只白鹤出现,12月15日则有8只东方白鹳。2023年11月16日,3只白鹤再次光临,23日更是有42只东方白鹳抵达。这些具体数据明确反映了该湿地对鹤、鹳类水鸟的持续吸引力不断增强。
鹤和鹳类出现的频率提升,并非单纯数量上的变化,这反映了湿地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得到修复和优化。同时,这也表明鸟类对这一区域的适宜生存环境表示了认可并做出了选择。
白鹤觅食行为
2024年12月13日出现的那只白鹤正在做什么?观察其行为,可见它在泥滩中活动,似乎在进行某种“美容”仪式。然而,实际上它是在挖掘海三棱藨草的根茎,这是白鹤钟爱的食物。这一觅食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它在当地的舒适状态,似乎它明白这片湿地是它生存的理想之地。
这一觅食景象间接揭示了湿地中丰富的食物储备,白鹤以海三棱藨草根茎为食,这仅是湿地丰富食源的缩影,同时也凸显了湿地生物多样性所承载的重要价值。
湿地保护措施
闽江河口湿地吸引了众多鸟类,包括珍稀的白鹤,这得益于一系列的保护举措。该湿地近年来实施了退养还湿的改造工程,致力于互花米草的治理,并认真清理海漂垃圾。此外,湿地还积极开展了植被恢复等工作。同时,湿地持续进行资源监测和生态系统研究,从多个角度科学有效地推动了鸟类栖息地和食源的保护工作。
通过这些努力,湿地的生态环境正逐步好转。湿地已成为众多鸟类的理想栖息地。此举亦向全球展示了人类积极保护湿地生态,使其重获生机的决心和成效。
湿地成为鸟类驿站
闽江河口湿地地理位置独特,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多样。得益于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该湿地已成为众多鸟类的栖息地。据数据统计,此处鸟类种类超过337种,年度调查记录的鸟类种类超过200种,月均鸟类数量超过12000只。
候鸟迁徙的路径上,它占据着关键位置。在各个季节,它为众多鸟类提供了栖息地,成为了它们旅途中的温馨避风港。无论是北迁还是南迁的候鸟,都能在此找到适宜的栖息和觅食场所。
当前越冬候鸟情况
当前是候鸟越冬的关键时期,众多冬候鸟如期抵达闽江河口湿地。小天鹅、白额雁等物种已陆续到来,湿地内的鸟类种类已超过一百一十种,总数超过两万只,雁鸭类和鸻鹬类占据了多数。在此季节,每当潮汐变化,湿地便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水鸟们在风中破浪、低头觅食,欲起飞时展翅高飞,鸟鸣声此起彼伏,湿地洋溢着勃勃生机。
这片湿地的现状能否持续且得到提升?期待大家在了解湿地状况后,积极发表意见并留言交流。同时,欢迎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