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传来一则鼓舞人心的喜讯:黄河东营段被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录收录,且为山东省唯一获选项目。此消息不仅彰显了该段黄河的独特风采,还突出了东营在黄河治理及生态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引发了众多关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人士的广泛关注。

东营的治理理念

东营长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在治理黄河(河口段)的过程中,其周密且细致的策略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东营充分认识到自身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避免盲目开发,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趋势进行合理规划。此外,从顶层设计到系统规划,每一步都体现了其严谨的态度。这种全面、覆盖全区域、贯穿全过程的推进方式,显示了东营对黄河(河口段)美丽河湖建设的深切关注。比如,在城市规划中,涉及黄河的项目都会从长远角度考虑人与黄河的共生关系。

该理念在众多国内河流治理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以南方某些河流治理为例,它们在吸收东营治理经验后,实现了显著的成效。东营在黄河治理中采纳此理念,亦是对黄河生态全面发展的深入探索。

黄河东营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第1张

水质的显著提升

2023年的数据显示,东营黄河治理在水质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而言,黄河丁字路口断面水环境质量指数达到了3.64,水质保持在地表Ⅱ类标准,并且持续提升。此外,黄河入海处的丁字路口断面在2023年的平均总氮浓度为3.04mg/L,与去年同期相比,改善了10.32%。这些成果的取得,归功于东营在黄河河段净化处理及多项相关工程上的不懈努力。

这些工程可能包括对污水排放标准的加强,以及周边企业污染排放的严格监管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黄河(东营段)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这种改善对黄河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水生生物的繁殖以及下游地区的安全性等方面都带来了积极效应。

流域生态的积极变化

东营实施了湿地恢复、水系连接、互花米草整治等多项工程,有效提升了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以自然保护区鸟类为例,其种类和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1992年,鸟类种类仅为187种,而如今已增至373种。这一转变反映了整个生态系统的优化。

湿地修复工程扩大了鸟类的栖息空间,水系连通性增强,水域生物活动范围更广,互花米草的治理改善了本地植被与生物的生长条件。这些工程协同作用,对提高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此外,生物多样性的增强对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东营在黄河生态治理成效之上,成功开辟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凭借其独特的生态和文化优势,该市放弃了以往单一的资源开发模式,转而采取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策略。这些特色产业发展显著,对提升民众收入和促进共同富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居民因这些产业获得了更多收入,生活品质得以提高。同时,这也促使更多人意识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并非对立,而是能够相互促进。借助旅游产业及其他特色产业发展,黄河东营段不仅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滩区改造工程成果

黄河滩区旧村台改造及南展区村庄搬迁改造项目进展良好。该成果对滩区居民具有深远影响。项目共建成安置楼房6822套,确保居民能够顺利搬迁、稳定生活、实现发展并可能致富。

该改造项目影响居民生活的多个领域,涵盖住房改善和就业机会的创造。居民已从简陋住所迁入现代住宅,就业方面,通过旧村改造后的新兴产业,他们获得了新的收入来源。此项目的顺利实施,对我国其他滩区改造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对其他地区的示范意义

黄河东营段的美丽河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理念、措施及成果均对其他地区具有显著示范作用。东营的治理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其他江河治理需求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黄河水质提升模式、生态工程、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以及滩区改造方法等均可作为参考。

各地区应依据自身特点,提炼优秀元素,摒弃不足之处,结合地域、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构建契合本地的江河治理与推进策略。此举对于推动国家生态环境全面进步及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具有显著价值。那么,各位认为本地区能从东营的经验中吸取哪些启示?欢迎积极参与讨论、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