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气温创历史新高,强冷空气降温来袭!中国气象局发布会揭秘极端天气背后的真相  第1张

今日上午,中国气象局举办了一场针对12月份的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2023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等多项关键资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11月份全国天气气候的异常表现,预计将对民众生活带来广泛影响。

11月气温创新高也有骤降

在11月份,我国全国气温普遍创下同期新高,平均气温达到了5.1℃,同比上升了1.9℃。这一反常现象显示,本应气温下降的11月却遭遇了高温天气。气温波动较大,尽管在16日至18日和23日至27日,两次全国性的较强冷空气分别导致多地气温普遍下降了12至16℃,但整体气温的波动对公众感受和能源消耗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此外,本月冷空气活动次数减少,仅有3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比往年同期减少了1.3次。

11月份气温出现异常,可能对城市规划中的供暖系统及商业供暖设备的市场销量产生影响。对此,城市管理及规划部门需考虑如何提前进行相关布局和规划。

11月降水多且局部极端

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1.2毫米,同比增长4.9%。在部分地区,降水量显著偏高。江苏、上海、浙江、四川、黑龙江等地的98个气象观测站报告,日降水量普遍超过11月历史最高值。例如,上海浦东的187.9毫米和徐家汇的172.5毫米均刷新了秋季最高记录。北方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北部等地亦遭受较大降雪,局部地区甚至遭遇暴雪。7个气象观测站记录的日降雪量超过历史最高值,黑龙江鹤岗11月26日的降雪量高达54.6毫米,创下单日历史新高。此类降水分布及极端天气现象将对当地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产生显著影响。

南方部分城市面临雨水增多带来的内涝风险提升,这对地下排水系统构成了重大挑战。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鹤岗等城市正遭受暴雪侵袭,城市交通清理工作遇到难题,影响了市民的出行。面对这些挑战,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11月台风生成多且集中

11月份,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区域共经历了四场台风,分别是“银杏”、“桃芝”、“万宜”和“天兔”,这一数量比往年同期多了1.9场。12日,西北太平洋出现了罕见的四台风同时存在的现象。其中,“银杏”台风对海南的影响特别明显。台风的频繁和集中出现,给受影响地区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地必须确保防风防洪措施得到有效实施。沿海地区如海南,居民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台风威胁下,需动员大量人力和物资进行预警和预防工作。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受影响区域的政府部门应如何高效进行相关操作,确保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1月气象干旱在局部发展

自11月中旬起,江南西部及华南西部区域遭遇气象干旱,状况持续加剧。至月底,广西多地区、广东北部及西北部、江西西北部及湖北东南部等地遭受中等干旱影响,局部地区甚至遭遇严重干旱。在此背景下,农业灌溉及人畜饮水遭遇重大挑战,对当地水资源合理调配的需求愈发紧迫。

干旱地区亟需科学分配有限的水资源,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是否已经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

发布会中的重要公报

本次发布会上,《2023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正式公布。该公报对于呈现我国温室气体现状具有显著价值。据研究,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紧密相连。公报所提供的数据,对我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当前节能减排任务繁重,针对公报中指出的诸多问题,社会各界应如何积极应对以配合相关政策的实施?在个人和企业两个层面,将采取哪些具体行动?

12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服务提示

在发布会上,对12月份的气候走向进行了预测。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气象服务指导意见。这些信息对于公众来说非常宝贵,它们能够帮助人们根据预测和提示来调整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比如,在农业种植方面,人们可以根据气温和降水的预测来调整种植策略。

民众对12月份的气候状况极为关注,急切期待获取迅速且精确的数据。我们期待读者在获取这些信息后,能积极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同时,我们也衷心希望读者对文章给予点赞,并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