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气温创历史新高,却暗藏2次强冷空气突袭!2024年12月天气大变局揭秘  第1张

2024年12月5日,中国气象局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在此次会议上,国家气候中心公布的信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上个月全国天气气候状况的总结,其中包含诸多值得关注的详细信息,极具价值。

气温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2023年11月,中国各地气温波动显著。全国平均气温为5.1℃,同比上升1.9℃,创下自196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尽管当月冷空气活动次数为3次,较往年同期减少1.3次,但16日至18日及23日至27日的两次强冷空气影响,导致多地气温普遍下降12至16摄氏度。这一气温波动对民众日常生活产生显著影响,尤其在出行与着装方面。

气温波动显著,公众需密切关注气象信息,以便有效处理气温的骤降或骤升情况。寒潮到来之际,众多城市的居民会立刻穿上保暖的棉服,并启动各类取暖设施。

降水偏多且极端性强

11月份,我国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1.2毫米,较往年同期增加了4.9%。这一数据揭示了11月降水量的异常情况。当月,两次暴雨袭击,江苏、上海、浙江、四川、黑龙江等地的98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记录的日降水量均超出了11月的历史最高水平。以上海为例,浦东11月降水量高达187.9毫米,徐家汇则为172.5毫米,均刷新了秋季的最高记录。

内蒙古东北部及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出现较大范围降雪,其中7个国家级气象监测站在黑龙江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记录的日降雪量超过了去年11月的历史最高记录。特别是黑龙江鹤岗,11月26日的降雪量达到了54.6毫米,刷新了该地11月单日降水量最高纪录。这一极端天气现象对当地交通和农业生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挑战。

台风生成偏多且时间集中

在11月,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带的台风活动异常频繁,当月共形成了四场台风,它们分别是“银杏”、“桃芝”、“万宜”和“天兔”,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9场。特别是12日,西北太平洋罕见地同时出现了四场台风。台风数量的急剧增加和集中爆发,无疑给沿海地区带来了众多紧急应对的挑战。

台风即将抵达,沿海地带急需进行人员疏散以及抗风避雨的紧急应对。在此关键时刻,渔民需暂停所有海上作业,这包括但不限于捕捞作业。与此同时,相关部门的预警发布和应急管理体系正面临实际操作的考验与挑战。

江南西部和华南西部气象干旱露头

自11月中旬起,江南西部及华南西部部分区域显现干旱征兆,干旱状况持续加剧。月底时,广西多数地区、广东北部及西部、江西西北部以及湖北东南部等地普遍遭遇中等干旱,部分区域甚至遭遇严重干旱。此现象对当地农业生产及水资源储备产生了显著影响。

某些农作物原本有望迎来丰收,但受限于降水量减少,其产量可能遭受影响。此外,干旱地带的居民在获取日常用水方面遭遇困难,急需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分配。

对人们生活的综合影响

在11月,气候波动明显增强,这一现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全面影响。气温出现异常波动,极端降水事件增多,迫使居民在房屋加固、购买保暖物品以及农作物防灾等方面付出更多努力。此外,对于干旱地区而言,公众的节水意识亟待加强。

各地政府正在采取积极措施,针对干旱地带,政府正致力于搜寻水资源。同时,在降水较为丰沛的地区,政府正强化城市排水系统及基础设施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未来气候应对措施探讨

考虑到气候状况的频繁变化,政府和公众均需增强应对措施。政府部门需持续改进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及预警技术和设备。同时,公众也应不断扩充对气象灾害应对的相关知识。

公众对于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有何看法?我们热切期待在评论区观察到热烈的讨论氛围,并诚挚邀请大家点赞及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