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即将到来之际,传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延吉新村街道阳光睦邻中心已于昨日全新启用,并成功转变为杨浦区首个区级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此举在杨浦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全市各区探索此类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卓越的参考范例。

探索中的成果呈现

在全市各区广泛开展区级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取得了显著成效。该街道对延吉新村阳光睦邻中心进行了改造升级,该中心于2017年竣工,并在近日焕发新颜。同时,街道还整合了周边两处资源,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转型升级”,将残疾人康复所需的各类资源集中配置。这种创新的模式为残障人士构建了一个“一体两翼”的独特空间布局,其中“一体”指中心主体,“两翼”则包括阳光康健驿站和家庭医生工作站。

该体系由六个核心模块构成,涵盖阳光康复共享、辅助器具代偿康复、技能培训康复、智力能力康复、健康医疗康复以及运动健身康复等。此配置旨在为残障人士提供全面的一站式康复健身服务。此举彰显了杨浦区在保障残障人士权益、促进其生活与康复方面所展现的决心与策略智慧。

多功能的活动中心

焕新后的中心具备强大的多功能性,汇聚了众多服务。它不仅是延吉新村街道的“三阳机构”,还扮演着杨浦区助残公益组织的孵化角色,同时也是杨浦区脊髓损伤者的“希望之家”及上海市示范型辅助器具服务社。这一系列功能的融合,让该中心成为社区残疾人开展文化、娱乐、健康教育等活动的多功能空间。在此,残疾人能体验到多元化的关爱与支持,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乐趣与价值。这样的多功能布局,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提供了优质平台,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他们关怀与重视的持续提升。

延吉新村街道阳光睦邻中心焕新启用,杨浦首个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揭幕  第1张

阳光康健驿站的服务

阳光康健驿站构成了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残障人士在此可获得专业的运动辅导。特别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举办运动干预门诊。通过这种方式,残障人士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接受医疗专家的指导,确保其健康得到有效保障。此外,这种定期的运动干预门诊展现了医疗资源对残障人士康复锻炼领域的积极支持,扭转了过去仅健身而缺乏医疗指导的状况。

此驿站不仅提供健身辅导,其服务领域亦相当广泛。残障人士在此体验到的是一套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体系,该体系为他们康复之路提供了坚强后盾,有效提升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能力。

业务受理全面性

业务受理区向残疾人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便利。此处,残疾人可办理超过23项业务,包括辅助器具申请和康复券申请等关键服务。集中处理这些业务显著减少了残疾人办理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实现了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此举体现了服务提供者对残障人士细致入微的关怀,旨在让他们尽可能减少出行,在一个地点解决多项问题。

杨浦区残疾人服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特点体现在其便民的业务受理模式中。该模式确保每位残疾人在办理业务时,都能体验到社会的关爱与尊重,避免了过去需要频繁在不同部门间奔波的繁琐。

辅具展示厅的作用

展示厅作为焕新中心的亮点之一,陈列了超过71种辅具实物,包括智能电动训练车和数字OT训练系统等。此处犹如辅具的微型博物馆,直观地向残障人士展示各类辅具的形态与功能。多样化的辅具种类为残障人士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丰富选择和可能性。

对于对辅助器具需求及功能不甚熟悉的个体,这里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他们可于展示区挑选出最符合自身需求的辅具,进而有效提升康复效果与水平。

文创展示厅助力残疾人就业

文创展示厅肩负着特殊职责。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鞋技艺的传承人吴懿燃,定期在此举办针对残疾人的培训活动。这一活动对残疾人群体具有重大意义,他们得以借此机会提高非遗技艺水平。此外,它还为他们开辟了增加收入和就业的新途径。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残疾人同样渴望拥有自己的事业,并希望通过劳动自食其力。

该展示厅的设立,不仅有助于残疾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为他们构建了增强社会自信的渠道。残疾人通过学习技艺,得以把握就业机会,从而更顺畅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此举亦彰显了该中心在服务残疾人群体上的全方位与远见卓识。

杨浦区残障人士的生活,这样一个集多功能、全面性及创新性于一体的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将如何带来积极影响?我们诚挚邀请您点赞、转发本文,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