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残疾人日,京港地铁员工亲身体验特殊乘客出行困难,换位思考提升服务质量  第1张

国际残疾人日这一重要节点,京港地铁与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共同举办了“爱出行·爱同行”员工服务培训活动。此举凸显了对残疾人乘客出行关照的重视,并旨在提高地铁服务水平。活动一大特色是员工亲自模拟体验残疾人乘客的出行过程。

员工模拟体验

模拟体验中,场景独具特色。地铁工作人员试戴眼罩、身着负重背心,借助辅助设施,深入体验特殊群体出行的挑战。试戴眼罩的员工感慨安全感的缺失,手持盲杖时更是茫然。乘坐轮椅时,他们紧张地抓紧扶手。由此可见,即便是常人,在模拟特殊乘客出行时亦感不适,更易理解特殊乘客日常生活的艰辛。此外,员工们的体验极为真实,这种真实感也加深了我们对于特殊乘客不易的理解。

在另一个角度,这种模拟并非形式上的敷衍。各类模拟工具所呈现的难题,揭示了特殊乘客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挑战。通过这一体验,工作人员对特殊乘客的困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一认识对于今后提供精确细致的服务至关重要。

视障引导建议

现场提供了实用的服务小贴士。北京市盲人协会的秘书长王家骥提出了协助视障人士的关键点,例如站在受助者前方指引方向。这一做法看似简易,实则体现了对视障人士心理需求的关注。视障人士在熟悉的道路上行走时,会感到更加安心,这是地铁工作人员必须铭记的心理特征。通过此次分享,地铁员工们学到了如何为视障乘客提供专业服务的技巧。

视障乘客的出行安全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细节的处理。地铁工作人员若不具备相关知识,可能在工作时对视障乘客造成误导或服务不足。因此,这些建议不仅至关重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服务提升教学

本次培训针对服务细节进行了充分准备。我们邀请了专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专家以及北京手语研究会的培训师。他们针对基础手语、交流技巧和服务姿态等主题进行了授课。通过基础手语的学习,员工能够与听力障碍者进行基础交流。在交流技巧方面,员工能够更有效地与包括老年乘客在内的特殊乘客进行耐心沟通。规范的服务姿态有助于让乘客感受到尊重。

培训内容全面覆盖,多角度满足特殊乘客需求。教学内容融入员工日常工作,显著提高特殊乘客出行满意度。鉴于特殊乘客需求多样化,本次教学着重提升员工服务细节能力,以便更有效地满足不同需求。

无障碍设备优化

京港地铁在无障碍设施改造与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所辖车站的盲道和盲文指引持续得到改进,为视障人士提供了无障碍的出行环境。此外,增设的无障碍卫生间和母婴室,体现了对特殊需求群体的细致关怀。在西直门站,新增的行李坡道便利了携带重物的乘客,使他们能够在地铁站内轻松通行。

该系列设施的升级确保了特殊乘客在地铁站内出行的基本便利。每一项设施升级均针对特殊乘客的实际需求作出调整。伴随城市的进步,此类设备的持续优化是必要的,以便更充分地满足特殊乘客的出行需求。

视障出行改善

王家骥在谈论视障人士出行条件改善时,表达了许多感慨。过去,视障人士难以识别地铁行驶方向,只能通过尝试不同方向并聆听报站信息来猜测。如今,众多地铁站增设了语音播报行进方向的功能,显著改善了视障人士的出行体验。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对视障人士出行的高度关注。从无法准确判断方向到获得明确指引,这一转变反映出对特殊群体出行需求的强化关注。

该措施体现了地铁在优化服务时对视障人士出行具体需求的重视。伴随科技进步,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优化措施服务于特殊乘客的出行环境。

向读者提问

在地铁出行过程中,目前已有针对特殊乘客的服务措施。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细节可优化?欢迎您在评论区提出宝贵意见。同时,期待您的点赞与转发,以吸引更多人关注特殊乘客在地铁中的出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