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于维也纳首演的《蝙蝠》,成为全球演出次数最多的轻歌剧经典之一,并成为众多歌剧院年度庆典的保留剧目。值此该剧上演15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推出全新版本的《蝙蝠》进行首演,成为歌剧界的一件盛事。

国家大剧院与《蝙蝠》的渊源

蝙蝠150周年:9国艺术家集结,国家大剧院新版首演惊艳亮相  第1张

2011年,国家大剧院首演了《蝙蝠》。经过13年的剧目制作与演出经验积累,新版《蝙蝠》以更加轻盈现代的风格亮相。多年来,剧院持续深入经典作品的演绎探索,这反映了其不懈追求进步的精神。剧院致力于以更优的方式呈现《蝙蝠》等经典作品,此次新版《蝙蝠》的推出,正是这一努力成果的体现。

强大班底加持首演

新版《蝙蝠》拥有一流的制作团队。来自9个国家的艺术家共同参与,为该剧增色不少。法国指挥家马克·闵科夫斯基带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奏序曲,舞台表演由此展开。众多角色依次亮相,呈现出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众多国内外演员以及大剧院的合唱团、管弦乐团等,均为此剧的音乐效果添彩。

蝙蝠150周年:9国艺术家集结,国家大剧院新版首演惊艳亮相  第2张

独特舞台呈现方式

舞台表现上,导演兼舞美设计师文森特·布萨尔携手巴黎时尚界的传奇人物克里斯蒂安·拉克鲁瓦。以艾森斯坦家族为参照,舞台采用简约旋转设计,巧妙划分出多个空间。色彩丰富的影像与人物动作相映成趣,不仅揭示了人物间的情感纠葛,还营造出误会产生的氛围。这种现代美学手法使得整个剧目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

中国元素的融入

新版《蝙蝠》引入了中式特色。在第三幕,特邀请的演员松天硕临时加入,扮演弗洛什,他运用京剧《铡美案》的唱段来缓解局面。这种中西合璧的表演方式,虽然具有融入本土文化的正面影响,但根据观众的实际体验,松天硕的亮相时长及剧场呈现并未达到创作团队的期望水平。

存在的不足之处

该剧在部分设计上存在不足。导演精心设置的“放飞蝙蝠”音效未能被观众充分理解,反而引发了疑惑。此外,许多舞蹈段落虽然富有表现力,却也给观众带来了额外的观演压力。这些情况反映出该剧在设计上存在疏漏,对演出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

总体演出的意义

蝙蝠150周年:9国艺术家集结,国家大剧院新版首演惊艳亮相  第3张

新版《蝙蝠》尽管存在不足,但其首演仍堪称亮点。这场充满欢笑与幽默的演出,宛如一场“歌剧春晚”,在既定目标上取得了圆满成功。在纪念《蝙蝠》上演150周年之际,它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同时,也为后续剧目的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我想请教各位读者,对于将西方歌剧与中国元素相结合的尝试,未来应如何拓展方向?期待大家积极留言、点赞并分享您对这部歌剧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