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发展领域,各地积极寻求适应自身条件的路径。11月29日,天津津南区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展示的农业成就引人注目。特别是在都市农业小站稻产业方面,该区取得了显著成就。

小站稻种植面积创新高

津南区历来重视小站稻的栽培。本年度,该区小站稻种植面积增至5.82万亩,刷新了历史记录。这一成就并非偶然。该区域拥有悠久的水稻种植传统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当地政府主动推动农民种植小站稻,通过实施多项政策支持,提供种植技术辅导等措施,促进种植面积的拓展,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增强了该区域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天津津南区小站稻种植面积创新高,5.82万亩稻田背后的强链补链奇迹  第1张

津南区小站稻种植技术不断提升,推动当地稻作文化得以持续传承与推广。众多当地居民对种植小站稻感到自豪,这一氛围逐渐在区域内变得浓厚。

全环节强链补链延链

津南区在小站稻的种植、管理、收割、运输和储存等关键环节上,对产业链进行了全面优化。农业现代化不仅局限于种植环节,各环节均扮演着关键角色。津南区在这些环节上的投入显著增加。今年,小站稻的基质育秧数量达到120万盘,且实现了机械化插秧、播种和收割的全覆盖。这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标志着巨大的进步,显著提升了小站稻的生产效率,并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

该地区正积极寻求产业链的扩展,目标是将小站稻产业融入更广泛的范围。通过全面掌控产业链,小站稻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从而确保该产业稳健持续发展。

新品试验种植成果显著

天津市国际水稻研究院在津南区展示了其示范效应,该区域作为小站稻的核心种植地,开展了新稻种的种植试验。今年,共有16个优质小站稻新品种在此试验种植,覆盖面积达到近万亩。其中,“津育1875”品种已进入植物新品种测试流程,“津育1992”则已完成两年的区域试验。新稻种的试验与培育是推动农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一旦成功培育并投放市场,这些新品种有望为小站稻品质的提升带来新机遇。此举可能改写市场格局,同时,消费者将获得更多选择,满足不同群体对高品质小站稻的需求。

众多企业助力产业集群

津南区成功孵化了3家链主企业和60多家链上企业,共同致力于国家级小站稻产业集群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该区还投资建设了12个新的产业集群项目,涵盖了育秧基地、包装设备、仓储和加工车间等多个方面的改造升级。企业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众多企业的参与无疑将推动小站稻产业在资源整合和技术进步方面实现新的飞跃。

这些企业间的协作与对抗,推动它们持续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品质,进而使小站稻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向更高水平发展。

农业旅游融合发展

津南区将小站稻品牌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创建了“兵米文化乡村旅游重点片区”,并提升了“寻源稻乡•兵米小站”旅游品牌的知名度。该区举办了包括游古镇体验、研学之旅、古镇武术观赏在内的多项旅游活动。此举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特色水稻品牌的广泛传播。

乡村旅游得益于小站稻品牌的提升,丰富了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消费,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兴旺,同时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农业多元化科学化发展

津南区农业发展范围广泛,不仅限于小站稻。区内10家种业公司成功培育了多个高品质蔬菜品种,例如农蕾系列辣椒。在果蔬供应领域,津南区凭借设施农业园区表现出色。该园区占地7990亩。他们引进了高价值果蔬新品种,自主开发及引进了15个瓜菜类品种,并收集了全国600多个不同品种,为品种更新换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元化、科学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有助于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防止过度依赖单一作物导致的不利局面。津南区在推进农业多元化方面所采取的策略,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值得参考和学习的范例。

津南区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亦遭遇挑战,诸如如何持续保障小站稻产量与质量,防止在种植面积增加的同时品质下降。针对津南区多样化的农业发展路径,各位读者有何看法?热烈欢迎发表评论、点赞及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