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31届中国杨凌农高会正式启幕。开幕式上,一项引人注目的科技成果吸引了广泛关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先鹏副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棚掌柜·小棚智能体”。该智能体在大棚作物管理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智能体研发团队
孙先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成功组建了科研团队。团队精心打造了“棚掌柜·小棚智能体”的核心知识库。这一成就源于他们长期的深入研究与探索。科研人员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致力于攻克设施农业领域中的难题。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和深入研究,成就了今日的智能体。此外,团队还与杨凌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棚掌柜物联网控制系统”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智能体的功能。
智能体功能原理
棚掌柜·小棚智能体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拥有设施园艺领域的专业知识库。农户可通过手机APP与其互动,提问或下达指令。在杨凌农高会C馆广场的展示环节,该智能体在处理如温度查询等问答时表现得游刃有余。例如,当检测到棚内温度升至38°C,达到通风降温的阈值时,它能够远程操控风口开启,从而有效调节棚内环境。
解决设施农业难题
我国设施农业长期遭受无人问津和缺乏技能的双重困扰。棚掌柜·小棚智能体的问世,为这一难题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该智能体不仅向农户传授大棚作物的种植方法,还协助进行大棚管理。以往农户在种植管理技术上遭遇瓶颈,如今能够轻松获得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比如,在番茄大棚第七周的管理上,它能提供合理的建议,从而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希望。
可服务的作物种类
该智能服务系统覆盖了众多作物种类,目前可为包括樱桃、甜瓜、番茄在内的40余种温室作物提供支持。无论作物处于生长的哪个阶段,如番茄在温室中的第七周所需特定管理,系统均能提供科学的种植与管理建议。对于种植多种作物的农户而言,这无疑是一大助力,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管理负担。
便利的语音对话功能
在操作层面,语音对话模式极大地便利了农户与棚掌柜·小棚智能体的互动。相较手机端操作,该模式效率更高。在繁忙的农事活动中,农户无需分心操作手机输入信息。此功能显著提升了农户求助的效率,使得农户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棚内作物所面临的各种状况。
未来的发展规划
孙先鹏副教授为提升农户服务品质,提出了未来发展的规划。他计划与科大讯飞展开合作,旨在研发支持各地方言的“棚掌柜·小棚智能体”。若此项目成功实施,全国各地的农户,不论身处何地、使用何种方言,都将能便捷地使用该智能体。此举将有力推动我国设施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阅读至此,您是否对小棚智能体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抱有期待?我们诚挚邀请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观点,同时,不妨点赞并转发本文,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对农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智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