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公布了一则公告,旨在征求公众对环卫公共厕所布局规划的意见。公告透露,计划将部分公共厕所改造为无性别厕所。此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毕竟,公共厕所的布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出行息息相关,而无性别厕所的可行性问题亦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广州提出改造无性别公厕
广州市公布了一项改造计划,针对部分男女厕位比例失衡且需求量大的公共厕所。该举措旨在解决男女厕位分配的现实问题。数据显示,多地男女如厕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公共场所女厕排队现象较为普遍,此次改造有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然而,该提议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公众对于无性别公厕的接受度仍有保留。至于无性别公厕的合理规划和布局,目前尚无具体的方案向公众展示。
广州的这项设想并非首创。回顾至2016年年末,上海就已经率先实行了“大通间式”的无性别厕所。上海此举的初衷,旨在缓解女性厕所排队问题,并以此调整男女厕所的配置比例。
上海无性别公厕的情况
上海的无性别公共卫生间采用了“大通间”设计。这种设计特点是隔板较高,厕位门上还能显示使用状态。但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据报道,女厕的使用率较低,许多女性因这种大通间设计而选择避开。这一现象突显了在设计无性别公厕时,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在上海改造初期,可能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导致这类公厕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南京市配备了无性别公共卫生间。据最新数据,南京市内城镇环卫公共卫生间共计约1200座,其中无性别卫生间约占30座。特别指出的是,南京的无性别卫生间在设计中采用了独立隔断的方式,与上海的设置存在差异。
南京无性别公厕的现状
南京地区广泛使用移动式无性别公厕设计,其中厕位门直接设置于公厕外立面,如鼓楼滨江风光带的无性别公厕便是采用此设计,并特别增设了无障碍厕位。此布局旨在满足特定需求,适用于空间受限、不便建设传统公厕的地点,或是在节假日人流量高峰期减轻如厕压力。南京市并未将无性别公厕作为调节男女厕位比例的工具,而是基于实地调研,结合实际使用人数和相关法规来决定男女厕位的配置数量。
在南京,会有专门的实测过程。
南京公厕男女厕位调整依据
南京根据住建部规定的1:2比例标准,通过实际测量男女厕位的使用人数以及现场管理人员的排队情况咨询,对改造后的厕位数量进行了精确计算。对于新建公共厕所,则根据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来科学分配厕位。在景区,男女厕位使用人次相同的情况下,按照1:2的比例进行设置;而在高铁站停车场,鉴于男厕使用人次较多,则调整为1:1的比例。南京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规划,在“厕所革命”中有效提升了男女厕位的比例平衡。
南京“厕所革命”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
南京“厕所革命”成果
自七年前启动以来,该新改建项目已基本完成。男女厕位比例的调整也已基本符合标准。目前,工作重点已转移至提升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如厕体验。南京在此领域的探索,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参考。以广州为例,在规划无性别公厕时,或许应先进行深入调研,再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毕竟,公厕建设必须全面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不仅仅是进行表面上的改造。
不同城市对于无性别公厕有不同尝试,网友也有各种看法。
无性别公厕的舆论看法
有部分网民认为,在确保隐私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无性别厕所的使用是可以接受的。这种做法有利于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也能缓解女性厕所的拥挤状况。然而,许多网民对此持有疑问,他们的担忧不仅集中在隐私保护上,还涉及心理层面的接受程度。读者朋友们,您对无性别厕所的看法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并点赞和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