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洋溪街道举办的助老活动备受关注。该活动采用非洲鼓教学,让老年人在晚年得以接触新颖事物。老人们对此表现出的热情反馈,充分证明了活动的价值所在。这一旨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举措,无疑成为了活动的一大亮点。

助老活动缘起

洋溪街道聚集了众多留守老人,这些老人的子女多在外地,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针对这一情况,洋溪街道的相关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决定利用街道资源为老人们策划一系列特色活动。2023年年初,街道工作人员便开始对多种活动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研地点选在街道办的会议室,工作人员们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哪些活动更适合老年人参与,同时又能带给他们欢乐和满足。经过一番讨论,他们最终选择了非洲鼓,因其节奏感鲜明且易于上手。

非洲鼓为留守老人打开全新世界,街道助老活动温暖人心  第1张

11月21日,活动正式启动。举办地选在了一处宽敞且光线充足的社区活动中心,该中心非常适合老年人聚集。中心空间充裕,能够容纳大量老人,且便于布置非洲鼓等所需物资。若选址不当,将导致老人参与不便,进而影响活动的预期效果。

充满好奇的老人

活动场地内气氛热烈。众多老人提前抵达现场。其中,大多数老人的年龄介于60至80岁。他们围坐一团,展现出孩童般的好奇与期待,期盼活动尽快开始。70岁的李大爷表示,他平日里仅限于在家中观看电视,如今能有机会学习新知,他感到非常兴奋。同样,75岁的张奶奶,平日鲜少外出,却特地赶来学习非洲鼓。他们眼中透露出对新鲜事物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不会被时光所抹去。

专业教师在展示非洲鼓时,老人们的注意力立刻集中。鼓身上别具一格的图案,以及鼓面独特的触感,都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他们轻轻触摸鼓身,体验着前所未有的感觉,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孩提时代,对这新奇的物品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耐心的老师

本次活动中,我们邀请了资深的非洲鼓教师王老师。王老师拥有丰富的非洲鼓教学背景。他以和蔼可亲的笑容和响亮、清晰的声音,向老人们详细阐述了非洲鼓的起源。他指出,非洲鼓源自西非部落,其历史可追溯至多年前。同时,他还介绍了非洲鼓的诸多特性,如音色多样等。在讲解基本演奏技巧时,王老师表现得尤为耐心和细致。

王老师细致入微地逐个步骤演示,且不辞辛劳地逐一走到每位老人身旁,耐心地纠正他们的动作。特别是65岁的徐大爷,其动作始终不够规范,王老师便不厌其烦地亲自指导。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老人们逐渐掌握了演奏技巧,这一过程也为他们最终成功演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非洲鼓为留守老人打开全新世界,街道助老活动温暖人心  第2张

敲打出整齐鼓点

教学进程推进之际,老人们着手尝试击鼓。起初,鼓声杂乱无章。然而,老人们并未气馁,30位老人聚坐一处,专注地调整节奏。其中一位姓刘的大妈不断激励周围的人,鼓励大家再尝试一次,定能有所改善。随着大家齐心协力,鼓点逐渐变得有序。充满节奏感的鼓声在活动中心回响。这声音仿佛传递出一个信息,即尽管年事已高,老人们依然具备学习和进步的能力。

这一变化,从原本东倒西歪的敲击转变为整齐划一的鼓点,正是老人们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成果。他们双手未曾停歇,目光专注地注视着自己的鼓,心中默默数着节奏,全然沉浸在充满活力的音乐活动中。

新技能与欢乐相伴

非洲鼓的学习让老人们掌握了新技能,其中72岁的陈大爷表示,他很高兴又学会了一项新本领。这一成就对老年人而言极具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老人们相互交流心得,彼此分享体会。这种互动交流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孤独感。原本单调的午后时光,如今充满了欢声笑语。

老人的面容上绽放出比夏日阳光更加明媚的笑容。这份源自内心的愉悦,是任何外在装饰所无法替代的。这种愉悦的氛围同样感染了周边的人。在此次活动的缺席下,老人们本只能孤身一人消磨时光。然而,如今他们拥有了众多趣味盎然的活动作为陪伴。

街道的助老初心

洋溪街道举办此次活动,立足于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重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并非虚言,街道投入了丰富的人力与物力资源。活动筹备初期,资金需求是关键,街道精心规划了预算,承担了活动所需的鼓租用费用。同时,他们还指派工作人员现场组织协调,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该街道的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参考。众人是否也希望自己的街道社区能够举办类似的、富有意义的敬老活动?期待读者们给予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