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进展备受关注。该队于11月初从广州启程,搭乘“雪龙”号和“雪龙2”号南极科考船,正航行在南极途中。此次南极之行堪称一场探险之旅,而先遣队已成功抵达秦岭站并展开任务,实为一大重要事件。

先遣队抵达秦岭站

近期,中国在南极的探索与发展呈现出迅猛态势。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的先遣小队,由34名成员组成,已成功抵达秦岭站。秦岭站位于南极罗斯海沿岸。正值11月,这支队伍如同先锋部队,勇往直前。当前南极气候条件极为恶劣,但他们已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先遣队抵达当日,便迅速恢复了关键设备。面对零下低温及间歇性强风,队员们展现了高效作业,成功启动了3台挖掘机、2台装载机和2台100千瓦发电机,确保了考察站基本供电功能的恢复。这一行动充分体现了队员们的专业技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秦岭站的基本概况

-15℃!中国第 41 次南极考察队先遣队已抵达,你知道他们在干嘛吗?  第1张

秦岭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它不仅是第三个常年考察站,还开创了面向太平洋扇区的先河。今年2月,该站正式投入使用。其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独特的南十字星座造型设计灵感来源于郑和下西洋时利用南十字星进行导航的智慧。

秦岭站作为中国南极科考的重要节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宽敞的建筑面积,为南极的科学考察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一站点的建设,彰显了中国在南极科考领域的持续发展以及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15℃!中国第 41 次南极考察队先遣队已抵达,你知道他们在干嘛吗?  第2张

秦岭站的气候状况

秦岭站的气候条件极为严寒。近期,该地户外最高气温降至零下8摄氏度,而最低气温则徘徊在零下15摄氏度附近。此外,风速也较大,可达10级。这种极端气候条件对科学考察人员的工作构成了重大挑战。

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先遣队积极应对挑战。科考人员在漫长而严酷的寒冷干燥气候中持续作业,每一次设备维护、每一项任务的执行都需与极端气候抗争,尽管如此,他们未曾退却,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先遣队人员构成

先遣队由34人组成,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协同作战。据秦岭站站长王哲超透露,该队伍包括管理人员、保障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等。这些来自不同工作背景的成员抵达秦岭站后,迅速展开合作。

-15℃!中国第 41 次南极考察队先遣队已抵达,你知道他们在干嘛吗?  第3张

多工种协同作业确保了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管理人才负责高效地统筹各项工作,确保团队成员的生活与工作需求得到满足;施工人员则专注于设备的维护和基础建设任务。各成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推动项目顺利进行。

后续工作开展

先遣队后续面临一系列工作任务。王哲超表示,经过一个冬天的考验,秦岭站主体建筑保持完好无损,结构安全可靠。接下来,他们将着手准备新能源和室外管线等工程,为各系统的实施打下基础。

-15℃!中国第 41 次南极考察队先遣队已抵达,你知道他们在干嘛吗?  第4张

秦岭站的未来发展将因这些工作而受益匪浅。新能源工程的实施将显著提高秦岭站的能源使用效率。室外管线工程则有助于强化科考站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举措将为后续更大规模的科考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

南极科考意义重大

中国在南极的科研活动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极作为地球上最为神秘的地域之一,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通过在此开展科考,我国能够深入研究地球气候变化等关键问题。

从战略视角审视,持续深化南极科学研究对于我国在气候治理、极地资源开发与运用领域争取更大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请问您认为我国南极科研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欢迎点赞、转发和留言,让我们共同关注并促进我国南极科研事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