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久马高速如何将公路轻轻放在川西大草原上?  第1张

久马高速采用创新的草甸移植技术,成功实施了69万平方米的草甸移植工程,其回铺率达到了100%,存活率更是超过了90%,这一成就令人瞩目。通过移植草甸替代传统的绿化手段,不仅有效保护了生长周期较长的草甸,还实现了公路建设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该工程的一大显著特色和重要价值所在。

草甸移植的背景

四川首条高原生态文明示范高速公路为久马高速。川西大草原的草甸拥有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生长周期,一旦遭受破坏,恢复难度极大。传统的撒播草籽和重新种植方法无法维持高原原始风貌。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保护草甸原生态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考量。为此,项目团队采纳了草甸移植的方案。

2022年6月,交通运输部批准了“高原原生草甸精准移植利用技术”科研项目。该项目由多个单位联合组成的科研团队负责,专注于草甸移植技术的研发与实施。此举体现了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

草甸移植技术的实施

路基施工前,草甸移植工作已启动。该移植作业采用了“人工与机械结合”的作业模式。草甸被分割成30至50厘米的方形,厚度在10至20厘米之间,确保了草甸主根系的完整性。

经过处理的草甸被运送至专门的培育场所。该培育基地共有两个。草甸在此进行分层堆放和集中照料。照料过程涉及诸多步骤,包括定期灌溉、施用营养液,以及冬季的防冻保暖措施等。这些细致的工作确保了草甸能够适应新环境并健康成长。

回铺工作的开展

久马高速草甸移植工程正按计划分阶段推进。首先进行路基的开挖,随后剥离草甸,待路基及边坡工程完成后,再进行回铺。截至目前,路基建设已告一段落,全线共计69万平方米的草甸回铺任务已全面完成,回铺率达到了100%。

回铺作业并非一次性完成。现场的专业人员必须持续监控回铺后的草甸生长状况,并需细致照料。毕竟,这些草甸在新环境中能否长期存活,直接影响到草甸移植的整体成效。

移植的成果体现

植被存活率一年内高达90%以上,这一显著成果充分验证了草甸移植技术的有效性。原本面临破坏的草甸在移植后得以在新环境中旺盛生长,川西草原的生态环境因而得到了有效保护。

同时,高速路的建成并未引发显著的环境损害;其铺设之轻盈,仿佛是轻轻放置。此举与项目初始设计时所秉持的生态保护理念相契合。草原保持了原有的美丽,而公路则巧妙地穿行其间。

带来的经验分享

该项目提炼了多项研究成就,其中包括《高原寒区原生草皮移植及保护利用技术指南》以及《高原高寒生态敏感脆弱区原生草甸生态剥离存放施工工法》等。

这些成果将为未来高速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提供宝贵经验。其他项目可借鉴久马高速的建设模式,学习如何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兼顾生态保护,并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和经验。

绿色与高速同行的意义

久马高速采用的草甸移植技术具有深远的生态意义,不容忽视。一方面,它有效保护了具有极高生态价值的原生草甸;另一方面,这一技术使得高速公路等现代化设施得以和谐地融入原有的自然景观之中。

此模式为今后在生态敏感区域开展的建设项目树立了典范。若未来有更多项目能效仿久马高速,在确保建设的同时兼顾生态保护,那么我们的环境将获得更为有效的维护。

那么,关于这种草甸移植技术的推广,您如何看待?是否认为它应在其他类似项目中得到广泛运用?诚邀各位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