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来袭,感冒发烧就诊高峰再现!超级细菌频现,如何科学使用抗生素?  第1张

近期,“超级细菌”因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公众健康,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抗生素滥用现状

部分家庭存在抗生素过度使用的现象,民众常将其当作“万灵丹”,误以为它可预防感冒。调查发现,不少人在未咨询医生的情况下自行用药,治疗各种疾病,甚至轻微不适也自行购药。此类行为相当普遍,暴露了公众对抗生素正确使用知识的严重不足。这种广泛且盲目的抗生素使用,无疑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风险,为“超级细菌”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同时,部分人群在用药方面存在误解,他们误以为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能够更高效地治疗疾病。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加重肝肾负担,同时使细菌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抗生素的作用

抗生素主要应用于治疗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例如,在肺炎等细菌性病症的治疗中,抗生素能够发挥显著的杀菌效果。然而,对于病毒感染,如甲型流感、新冠病毒等,抗生素则毫无效用。遗憾的是,许多人对此认识不足,即便在病毒感染的情况下,也错误地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挑选适宜的类型。例如,针对各种感染,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根据其对抗细菌的能力、作用方式以及对肾脏的潜在影响,被划分为五代。并非所有高级别的抗生素均能应对所有感染,治疗决策应基于感染细菌的类型及患者的健康状况。

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喻珊珊强调,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这一过程中,细菌在与抗生素的对抗中,其抵抗能力逐渐提升。这如同在一场持久战中,面对相同的策略,敌人最终能找到应对之道。随着细菌对抗生素适应力的增强,耐药性的出现便不可避免。

耐药性不仅对个人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对社会层面产生负面影响。若耐药菌广泛传播,未来在治疗某些特定疾病时,我们可能面临药物资源枯竭的严峻挑战。

用够疗程的重要性

不同感染类型对应的药物治疗周期存在差异。即便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仍需严格遵循医嘱,完成整个治疗疗程,确保药物用量充足。这是因为唯有如此,方可确保体内病原菌被彻底消除。

未完成规定疗程治疗,例如部分病人在症状有所缓解后自行停药,这可能会引发感染再次出现。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行为还可能促使细菌产生抗药性。根据数据统计,因疗程不足而再次感染的患者比例正逐年上升。

抗生素联合用药误区

有人认为,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可以更广泛地覆盖细菌种类,从而迅速治疗疾病。然而,这种做法存在盲目性,不仅可能加重肝肾负担,还可能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得更加难以对付。实际上,在医疗实践中,如果一种药物就能解决问题,通常不会采取联合用药。这一原则是基于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若患者擅自违反,可能会对其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专业指导的必要性

喻珊珊指出,众多抗生素与其他药物存在相互作用风险,例如红霉素会抑制肝酶,而众多药物需依赖肝酶进行代谢。对于患有多种基础疾病且需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咨询药学门诊的专业人员,如药师,显得尤为关键。在药师的指导下,患者可以灵活调整用药方案,有效避免药物间的不良相互作用。

现实中,众多患者缺乏此类认识,多自行购药并服用。此行为无疑潜藏诸多健康隐患。当前,抗生素滥用问题日益严重,亟需引起广泛关注。是否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欢迎点赞、分享,并积极参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