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的晋城,曾以煤炭等传统资源作为经济支柱,如今正迎来一场令人鼓舞的高质量发展转型。这一变革无疑成为了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显著亮点。虽然公众印象中它可能显得偏远和封闭,但实际上,晋城这座城市蕴含着巨大的成长潜力。
晋城地理优势助力光机电
晋城位于太行山脉的脚下,其地理位置初观似有不足,实则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作为南北交通要冲,该地为光机电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诸多便利。太行山脉不仅为其研发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屏障,还连接了北方市场与南方技术资源。晋城毗邻广阔的市场需求,诸多因素使得该地成为光机电企业的理想之地。众多企业正是看中这一地理优势,在此地布局业务。展望未来,晋城的地理优势将为光机电产业在此地的扎根与壮大提供充足的营养。
11月16日,调研团莅临晋城光机电产业园。他们实地考察了山西的“万里山河路”,包括黄河、长城和太行山三条一号旅游公路。现场景象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这一观察表明,晋城光机电产业已达到一定规模,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影响。
富士康奠定发展基础
自1994年以来,富士康集团这一国际知名企业开始在晋城进行投资。这一战略决策对晋城光机电产业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其建立了稳固的产业根基。目前,在晋城,富士康的主要经济贡献来自手机机构件的生产,涵盖摄像组件、边框及后盖等,这些产品构成了其核心业务。年产量约为3500万件,产值高达70亿元人民币。2012年,晋城富士康项目完工,该园区超过半数的就业岗位与手机构件生产紧密相关。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富士康在晋城光机电产业发展中的推动力。
富士康在初期扮演了开拓者的角色,然而,晋城的光机电产业在较长时间内并未形成规模化的集聚效应。截至2019年,该地区仅有富士康一家光机电企业,未能快速构建起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晋城的产业定位发展战略
2018年,晋城市确立了发展光机电主导产业的战略规划。2019年,该市提出了“双翼齐飞”的发展理念,并着重强调光机电产业作为晋城高质量增长的核心产业,应得到重点支持。这一理念的形成,源于晋城对自身产业发展的深思熟虑。至2021年,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及晋城市第八次党代会均明确确认了晋城建设“光机电产业集聚城市”的战略目标。晋城所采取的系列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其对光机电产业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这些决策紧密相连,从最初的培育阶段,到后来的重点支持,再到最终定位为集聚城市,始终紧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人才引进策略
晋城对光机电产业的持续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吸引人才方面投入了显著资源。讲解员透露,该市依托光机电产业研究院和鸿智纳米研究院这两个稳固的科研机构,成功吸引了7位院士。这些院士所携带的专业知识和智慧潜力不容小觑。与此同时,60余名博士携各自项目加盟晋城,为当地光机电产业注入了坚实的科技智力支持。
山西科技学院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表现优异,尤其是其光机电产业专业的设立。此外,学院还与超过10所职业院校携手共建了光机电职业教育集团。每年,该学院培养出1600名光机电本科专业人才,以及13000名具备技能的人才,为光机电产业输送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这种融合内部与外部资源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产业格局初现
晋城市已初步形成了“1+130”的产业布局框架。在这一布局中,富士康、星心半导体、华耀光电等关键企业起到了引领作用,共同构建了以LED显示屏、触摸屏、摄像头模组为核心的视觉系统产业链生态圈。与此同时,永硕新材料、鸿刃科技等企业的发展推动了以冷轧薄板、硬质合金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链生态的形成。此外,英特丽、中科创源、智绘沧穹等企业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共同打造了以机器人、智能充电桩、智能家居为主的人工智能产业链生态。这一布局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特性,旨在打造千亿级的光机电产业集群。晋城市光机电产业的这一格局演变,从最初的单个企业发展到众多企业的聚集,再到现在的集群化发展,标志着产业发展的重大跨越。
晋城光机电产业的未来
晋城市在光机电产业领域已实现显著进步。昔日对传统资源的依赖已转变为当前光机电产业集群的构建,这一转变无疑是巨大的。然而,在发展道路上,晋城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技术创新投入的充足性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实施的新策略。各位读者,关于晋城光机电产业如何实现国际化,突破现有瓶颈,您有何高见?欢迎积极点赞、分享并留言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