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星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发表的文章,于《现代法学》2024年第4期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她强调,算法规制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议题,这一议题在法学界以及算法应用领域均引发了新的思考,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算法规制的传统逻辑
在现代法学的“规范—行为”理论体系中,规范对行为的约束具有清晰的逻辑性。规范对行为进行阐释、指导、调整以及界定,这种逻辑源于对规范领域与生活领域的二元区分。人类行为受到规范的制约,这是构建秩序的核心要素。比如,社会中的法律条文,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人们的行为更加有序。然而,算法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其与人类行为存在本质区别,对传统的规范约束提出了挑战。这是因为算法是机器做出的决策,与以人为对象的规范约束存在根本的不同。
众多成功案例展示了传统规范对人类行为的调控作用。然而,随着算法融入人类生产生活的决策体系,若依循传统逻辑进行规制,便会发现存在沟通难题,难以像传统规范那样顺畅地调控人类行为。
传统算法规制的问题
传统法律在约束算法方面遭遇根本性的挑战。规范与算法之间缺乏直接的对应关系和顺畅的交流渠道。法律规范以人类语言的文字形式呈现,而算法则是以机器语言的数字化形式存在。这表明两者所使用的语言体系存在显著差异。
正如各国人民在用本国语言交流时常常遇到障碍,算法规制中,文字与数字的表述差异导致在算法的普遍性与独特性之间,以及现象与深层之间,规制效果呈现显著差异。随着算法规制工作的推进,这种差异将持续加剧,形成一道难以跨越的巨大障碍。
分层规制的意义
构建算法规制的层级体系至关重要。此举有利于我们更理智地判断算法及其监管措施。明确算法规制的层级结构后,我们能够确切了解其作用范围与限制。正如分层架构有助于精细管理资源,算法规制的层级结构同样确保了监管的精准与高效。
在新的算法应用场景中,分层结构展现出突破传统规制限制的潜力。通过在横向与纵向多个层级对算法进行细致分析与调控,这种基于算法特性的管理策略,有效弥补了传统规制手段的不足。
认识论原点的回归
实现算法分层管理的有效规制,首要任务是回归到对算法规制认识论的根本出发点。对算法规制法哲学观念的重新审视至关重要。唯有深入反思算法规制所依托的哲学基础,方能从根本层面改变对算法规制观念的思考方式。
探讨如何优化评价规范与算法之间联系的法律立场,标志着一种创新的研究视角。例如,在判定算法侵权问题时,不再仅仅依赖传统法理论,这一转变有助于构建一个既有利于算法进步又能有效监管的理论框架。
重塑人工智能法理论
迫切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客观和理性的AI法学理论框架。现有法律规范对算法合法性的约束路径效果有限。随着算法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亟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全新法学理论,以实现有效的法律规制。
该理论的重塑涵盖了多角度的深思熟虑,这包括对算法决策过程和算法错误定义等多个层面的全新理解。这一变化将对算法应用领域的立法和执法等多个环节产生深远影响。
有效的算法规制转变
将合法性判断为基础的规范规制转化为以算法可信度为目标的分层规制,这被认为是破解算法规制难题的核心途径。尽管合法性判断在传统人类行为规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对于算法而言,采用符合其特性的可信性分层规制显得更为适宜。
法学界与算法领域从业者需携手推动这一变革。例如,算法开发者需在开发阶段确保算法符合可信的分层监管标准,法学界则需在理论层面提供支撑。在此背景下,各位读者,你们如何看待在实施这一变革过程中,哪一方的角色更为重要?期待大家踊跃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留下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