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唯亭学校依托距离学校仅3公里的草鞋山遗址,致力于发掘“草鞋山文化”在育人方面的创新模式。草鞋山遗址拥有超过6000年的历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江南史前文化的标杆”以及“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将这一古老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呈现出诸多亮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草鞋山文化的历史底蕴

探秘草鞋山文化,解锁教育新内涵,打造优质学校  第1张

草鞋山文化源远流长,拥有超过6000年的历史积淀。这一文化遗址见证了远古人类的活动,其历史价值在全国文物保护体系中举足轻重。在江南史前文化研究中,草鞋山文化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也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的重要见证。这一文化遗产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独特且珍贵的文化资源。苏州唯亭学校地处草鞋山文化遗址附近,地理位置优越,为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草鞋山的文化价值不仅局限于考古和历史研究领域。其蕴含的文化精髓对当代社会亦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例如,其中所展现的古代农耕文化中的勤奋品质,正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之一。

学校的地缘与文化优势

草鞋山遗址与学校相隔仅3公里,这一短途距离构成了学校独特的地理优势。学生们因此能够便捷地前往参观学习。学校周边文化氛围浓郁,这一地理优势为学校传承“草鞋山文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一文化优势丰富了学校在教育内容和理念上的资源。在苏州工业园区这一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得以融合,这为学校利用文化进行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学校在认识到这一优势后,便主动将其转变为教育资源。与其他不具备此类文化辐射的学校相比,唯亭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案例进行讲解,这一资源构成了其独特的教育优势。

“融创”理念下育人模式

“融创”理念引领下,学校着手深化“草鞋山文化”教育模式的探索。此理念彰显了学校在古老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创新实践上的努力。学校着力打造以“草鞋山文化”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受到了社会各阶层和教育管理机构的广泛关注。该教育模式强调多角度的深入挖掘。

2023年11月20日启动的苏州市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项目,特别包括了“草鞋山文化”育人新路径课程。该课程反映了学校在育人模式方面的深入探索,旨在传承并创新草鞋山文化。通过实施一系列课程改革举措,该课程彰显了“融创”的教育理念。

课程架构与内涵

探秘草鞋山文化,解锁教育新内涵,打造优质学校  第2张

学校构建了涵盖“智仁”品格塑造、文化熏陶、实践创新等领域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结构明确,与学校课程建设目标相契合。以品格塑造为例,学校对学生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挖掘草鞋山文化中的“探索精神、礼仪之尚、勤劳态度、创新意识、崇尚文化、正直品质、善良追求、灵动思维”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学校在文化熏陶方面,充分挖掘了山水文化资源的潜力。在实践创新课程中,开设了贴近实际、操作性强的课程。这些成果均基于对草鞋山文化的深入探究,通过多层次课程的设计,构建了一个全面的育人体系。

特色活动及意义

学校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题活动,其中包括“歌儿甜甜稻谷香”、“打连厢”和“船拳”等。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领略草鞋山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具有原生态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其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珍贵。学校积极推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

陶艺课程作为一项特色活动,以陶艺为媒介,贯穿古今,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此外,推出的“草鞋山”小小讲解员课程同样富有教育意义,学生们有机会走进遗址公园,近距离感受文化遗存,从而成为传播文化的使者。

学生素养提升与校园新貌

学校重视在多个维度上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例如,亲近自然活动使学生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工智能编程课程引入科技元素,乐耕园的实践劳动则让学生深入自然,体会生活。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草鞋山文化”育人新路径课程构建了学校内涵发展的顶层设计,该设计促进了师生素养的提升,校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并有效推动了“双减”政策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究竟能为学校注入多少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并期待大家为本文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