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40分,位于我国云南的救援搜救犬机动专业支队营区内,起床号声划破宁静。犬舍中的搜救犬们迅速活跃起来。它们与训导员在训练场上的互动,交织着幼犬的成长历程、训导员的辛勤付出,以及这一职业的独特价值。
清晨营区的活力
清晨6点40分,中国救援云南搜救犬机动专业支队营区内,犬只们闻声而起,瞬间充满活力。营区汇集了各式各样的犬种,例如拉布拉多犬“可乐”在训导员赵健的指令下,能够准确执行“立、靠、坐、搜”等动作。这一幕反映出营区日常训练的严谨与有序。警觉的犬只与认真的训导员共同描绘出营区清晨特有的生机。此外,犬只们的积极态度也透露出它们对训练的热爱与渴望。
云南搜救犬机动专业支队营区洋溢着独特的氛围。在此,众多犬只遵循着规律的作息。每日清晨,充满活力的场景成为常态。这充分体现了支队日常管理的严谨高效,以及犬只们良好素质的培育过程。
训导员的付出
王坤,队中一名拥有六年丰富经验的资深训导员,目前正同时负责训练四头犬。搜救犬的训练既漫长又艰辛,诸如卧、立、随行等基本服从指令,往往需要反复练习上万次。王坤深知,唯有以真心对待每头犬,才能与之形成良好的默契。每位训导员都必须投入极大的精力,他们需持续不断地重复这些简单却至关重要的指令,长期的坚持旨在培养犬只出色的反应能力和高度的服从性。
训导员们来自四面八方,因对搜救犬事业的深厚热爱而聚首一堂。他们承受着大量重复训练的考验,这不仅是对他们耐心的磨砺,也是对他们对犬只习性认识的检验。他们用汗水滋养犬只的成长,并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培育出一种独特的战友情谊。
幼犬训练的起步
培养一只合格的搜救犬耗时约两至三年。训练从两个月大的幼犬开始,通过游戏让它们认知事物并适应环境。这一过程是逐步进行的。幼犬如同孩童,需以充满关爱与趣味的方法引导它们探索周围世界。在游戏过程中,训导员逐步指导幼犬对特定事物产生反应,这为后续的专业科目训练打下了基础。
幼犬在愉悦的游戏环境中得以茁壮成长。这种活动并非单纯的娱乐,而是具有明确的培育目标。从环境适应到对事物的认知,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这要求训导员具备充分的细心与耐心,因为这一阶段相当于为犬只未来技能的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默契的过程
在培训过程中,犬只对训导员眼神、手势和口令的理解至关重要。训导员与狗狗之间需要持续磨合,以形成默契。这一过程要求他们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和协作。犬只通过反复训练,逐渐掌握训导员的指令含义,同时,训导员也对犬只的个性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例如,某些犬只对肢体动作更为敏感,而另一些犬只则对声音口令更为关注。
这种默契源于双方的理解与信赖。它代表了一种双向交流的成果,非短期内所能形成。在此过程中,无论是犬只还是训导员,都在持续地调整与适应对方。唯有如此,在真正的搜救现场,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支队的重要职能
2019年12月,中国救援云南搜救犬机动专业支队正式成立,其历史可追溯至2001年昆明市公安消防支队搜救犬分队的建立。该支队主要负责全省地质灾害事故的搜救任务,以及全国范围内的跨区域搜救犬增援。此外,它还负责全国南方片区15个总队搜救犬及训导员的初(复)训教学培训,以及搜救犬的繁育和科研工作。据统计,该支队已成功举办了27期全国南方片区消防救援队伍消防搜救犬初训班和46期复训班,累计培训人员超过4000人次,犬只4200余头。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该支队在全国相关领域中的核心地位。
该支队业绩显著。其中,5名成员荣获二等功,12名成员荣获三等功;7只犬只被授予“汶川抗震救援英雄犬”称号,另有2只犬只分别获得“二级功勋犬”和“三级功勋犬”荣誉。在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的救援、重大活动的消防安全保卫以及国家级实战演练中,该支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背后的故事与期待
该支队的传奇背后,汇聚了众多训导员的坚韧与犬只的忠诚与勇敢。每一次成功的搜救行动,都彰显了长期训练的丰硕成果。对于该支队未来的成长,外界抱有诸多期待。例如,在未来的救援任务中,是否能够研发出更多搜救犬与训导员协同工作的创新技能。那么,您对这一支队的建设以及搜救犬的训练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并请点赞及转发此文,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