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山东一地每年岩溶碳汇量相当于吸收约 7 千吨标准煤  第1张

11月19日,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关于碳储碳汇的信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直接关系到温室气体减排这一重大课题。

省地矿局加强合作深入研究

自2023年年初起,省地矿局呈现出了活跃的工作状态。该局不断强化与中科院、地质科院等顶尖机构的合作关系。在北方岩溶碳汇研究这一核心领域,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在黄河流域的调查项目中,如碳循环综合地质调查、黄河三角洲二氧化碳封存评价等,地矿局均积极参与并圆满完成。这些举措展现了省地矿局在协同合作方面的主动精神,并致力于在更广阔的区域开展碳储碳汇的地质研究。这些努力对于北方地区的碳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掌握该地区的碳循环规律。

省地矿局积极推进区域性的地质调查工作。以济南地区的典型岩溶泉域为例,对碳汇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趵突泉泉域的岩溶碳汇量大约为每年1.8万吨二氧化碳。这一数据与每年约7千吨标准煤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当。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该区域的碳汇潜力,同时也突显了其在减排方面的潜在价值。

省内首次二氧化碳封存调查

省地矿局在省内二氧化碳封存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24年,在省自然资源厅的助力下,地矿局启动了省内首个针对咸水层的二氧化碳封存地质调研项目,项目实施地位于德州。该项目成功封存了312吨二氧化碳。基于此,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了封存靶区。这一成果为未来更多二氧化碳封存项目的开展树立了典范。

厉害了!山东一地每年岩溶碳汇量相当于吸收约 7 千吨标准煤  第2张

黄河流域的岩盐矿二氧化碳封存调查正稳步推进。该调查通过明确封存适宜区域、评估封存潜力等环节,不断深化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路径的研究。这一举措对于山东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重大意义,为全省减排提供了强有力的地质技术支持。

完成国内首个压缩空气储能中试试验

省地矿局在储能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与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合作,德州地区进行了一项具有创新性的项目。实验中,他们将空气压缩至1226至1318米深的咸水层中,进行了充放电测试。这一国内首次在咸水层中进行的压缩空气储能中试试验,积累了大量野外观测数据和科研成果。

该工作的成功,不仅在理论层面得到了证实,而且在实践应用中也充分展现了咸水层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的可行性与优势。这一成果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并有效促进了地区能源结构的快速转型与升级。同时,它还为编制《咸水层压缩空气储能选址》这一国家标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省地矿局工作意义重大

地矿局的工作成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推广碳储碳汇技术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累积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二氧化碳封存与压缩空气储能均有望成为实现减排目标的关键手段。

各个项目中的数据,包括二氧化碳封存量等,均反映了实际工作的成效。此类成果对全国范围内的同类地质工作具有参考价值。省地矿局的工作成果,从地方到全国,其影响力和辐射范围正不断扩展。

后续工作及期望

省地矿局应持续秉持积极探索的精神,在碳储碳汇及储能领域寻求更多创新成果。例如,能否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封存的数量,或是扩大压缩空气储能的规模?这要求我们不断深化研究,推动技术创新。

鼓励读者互动

在此,我们向广大读者提问:省地矿局的这些成果,您认为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何种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参与互动,并对本文点赞及分享,以让更多人士了解这些富有价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