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中,儿童友好空间的塑造受到了广泛关注。近期发布的全国首批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释放出了一条重要信息。清单中,广东省的6项成功做法尤为突出,成为焦点。这些成功经验对于国内其他地区儿童空间的建设,具有显著的参考意义。
清单出炉的背景
我国对儿童友好空间的建设愈发重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及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这一领域给予了高度重视。经过全国范围内的深入调研,他们归纳了包括制度创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等多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基于此,编制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该清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参考标准,彰显了对儿童权益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视。在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儿童的声音和需求迫切需要被听见和关注。这份清单犹如一把钥匙,为打造更优质的儿童城市生活空间指明了方向。
广州的建设模式
广州市在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色。该市出台了《广州市公园适儿化改造指引》,并据此推进儿童友好空间的建设工程。其中,“1+12”的市区级儿童公园体系引起了广泛关注,其核心是强调儿童参与。该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并持续了一段时间。在空间规划上,公园巧妙融合了自然生态、科普文化及亲子互动,为儿童营造了丰富的成长环境。这些公园为城市儿童创造了多个自由、安全且充满乐趣的休闲空间。广州的实践也为其他城市在儿童公园建设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广州的案例表明,当城市建设将儿童需求放在首位时,能够带来积极的空间效益。
深圳的可持续理念
深圳市的行动彰显了其深远的洞察力。该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妇儿大厦改造成儿童友好型设施。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空间调整,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设计上,它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儿童友好空间不仅能满足现有儿童的需求,还能在较长时间内适应时代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深圳的这一举措为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树立了榜样。同时,它也向其他城市传递了信息,强调在改造各类建筑以适应儿童友好空间时,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审视设计。
珠海的社区微改造
珠海南村社区在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方面,创新性地探索了一条符合老旧小区特色的新路径。利用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社区主动推进了儿童友好空间的精细化改造项目。在室外,新增了占地5万平方米的儿童运动场和亲子菜园,同时升级了3条儿童上学道路。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都能在此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区域,而新增的标识系统也大大增强了儿童的安全感。室内,社区推动了现有设施的多元化使用,设立了绘本馆、阅览室等儿童专用微空间,并提供了绘本阅读、心理辅导、书法培训等多种服务。这种社区微改造模式,对于全国众多老旧小区具有显著的借鉴价值。
佛山的全龄段打造
佛山市在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方面实现了全面覆盖,涵盖了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尤其在新城片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体规划。以“一带九馆两小园”为建设核心,成功打造了一个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儿童友好空间。比如,在东平河滨江湿地景观带等特定区域,特别设置了探索自然和休闲游乐的场所,旨在让儿童更亲近自然,营造一个友好的生活环境。在多个场馆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均贯彻了儿童友好的理念,如佛山科学馆等场馆的打造,以及青少年宫的33个科普展项等,共同营造了儿童友好的学习环境。在这里,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享受到丰富的娱乐活动,充分体现了全龄段覆盖的优势。
东莞的创新结合
东莞市在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方面呈现创新特色,特别是在松山湖高新区的科学公园内,儿童友好中子乐园成为一大亮点。该乐园巧妙融合了散裂中子源的研究成果,与活动场地设计及娱乐设施相得益彰。乐园内,生态探索水乐园等众多趣味项目巧妙地融入了中子源原理,使孩子们在玩乐过程中不经意间吸收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此外,该模式已得到广泛推广,周边的实验室、产业基地、科研院所纷纷对外开放,共同编制科普研学地图,进一步丰富了儿童的科学体验。这一举措有力证明了科技与儿童友好空间相结合的可行性。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进程中,贵城市可从广东省的六项成功案例中获取哪些借鉴?诚邀读者积极点赞、分享本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