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这部黄梅戏作品广为人知,堪称经典,其老版本曾风靡全国。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携最新修订的第三版《天仙配》重返上海舞台,此行不仅是70年后的重逢,更是对经典剧目发展的新探索,充满看点,无疑成为吸引众多戏迷的焦点。

历史扬名上海起源

黄梅戏,一度仅是地方性的小剧种。1954年,严凤英、王少舫两位表演艺术家携《天仙配》赴上海,参加了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黄梅戏因此声名鹊起。次年,同名电影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公映,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来。上海这个舞台,是黄梅戏从地方走向全国的关键,使其成为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而《天仙配》的功绩亦不容忽视。

经过七十载岁月的沉淀,源自上海的《天仙配》依旧深入人心。这部作品铭记了黄梅戏从地方走向全国的历程,于戏曲历史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重要位置。

70 年后,天仙配再登上海舞台,梅花奖得主领衔主演  第1张

新版再临上海舞台

11月20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将在上海逸夫舞台上演《天仙配》。该剧备受瞩目,主演阵容星光熠熠。袁媛担纲主演,她曾获梅花奖,是剧院的第四代“七仙女”。与她搭档的是国家一级演员赵章伟,饰演董永。此版《天仙配》独具魅力,肩负着现代戏曲创新与经典传承的双重使命。

上海对该剧院的舞台并不陌生,今年四月,该剧院的全国巡演首站便选择了在上海上演此剧。此次剧院重返上海,观众有望欣赏到更多新颖的亮点以及独到的艺术魅力。

七仙女传承有序接力

《天仙配》中的“七仙女”一角地位显赫,其传承已历经70年,且代代相传,井然有序。袁媛,作为第四代“七仙女”的扮演者,跟随第二代吴亚玲学习,而吴亚玲则是黄梅戏界“五朵金花”中的杰出代表。袁媛接棒后,肩负起传承大任,并致力于角色的传承与发展。

吴亚玲对袁媛的亲自传授是传承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这一举措彰显了黄梅戏在传承方面的优秀体系,新老艺术家间的技艺交流为《天仙配》这一经典剧目的持续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袁媛成长戏缘深厚

70 年后,天仙配再登上海舞台,梅花奖得主领衔主演  第2张

袁媛,安徽合肥人,自6岁起便踏上了黄梅戏的学习之路。13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班。17岁,她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成功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她对黄梅戏的热爱和不懈努力,为她今日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剧院拜师吴亚玲起,她在戏曲领域持续进步。黄梅戏于她而言,既是职业,亦是深藏心中的艺术之爱。凭借不懈努力与天赋,她成功赢得了中国戏曲领域的最高荣誉——梅花奖。

版本创新符合时代

《天仙配》自问世以来,历经多次修订,目前呈现的已是第三版。此版与先前版本相较,呈现出诸多差异。剧时长度被精简至两小时,包含五场戏,节奏显著加快。舞台设计方面,追求简约与唯美,摒弃了繁复元素,回归戏曲表演的纯真本质。

袁媛在表演领域,不仅继承了前辈们的表演技艺,而且致力于个人深度挖掘与创意革新。她对七仙女这一角色的情感深度进行了全新诠释,被誉为“为这一经典形象赋予了时代的独特美感”。她的演绎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取向。

传播黄梅走向年轻

袁媛致力于黄梅戏的推广工作,在演艺界积极作为。她携“七仙女”形象深入校园,远赴海外,旨在拉近黄梅戏与年轻人的距离,使其焕发青春活力。面对众多传统艺术形式所遭遇的观众老龄化挑战,黄梅戏亦不例外。

在黄梅戏不断革新与推广的背景下,其是否能够真正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尚未可知。我们诚挚邀请各位读者踊跃发表评论、点赞,并分享本文,以共同关注黄梅戏在未来年轻群体中的流行趋势。

70 年后,天仙配再登上海舞台,梅花奖得主领衔主演  第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