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环保和资源利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昭通市镇雄县,一项针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项目成功抓住了这一价值点,使得原本利用率低甚至被废弃的秸秆得以“焕发新生”。这一举措无疑是农业资源整合领域的一个亮点。
项目概况
镇雄县正积极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2024年,该项目的投资预算达到438万元,辐射范围涵盖16个乡镇。这一广泛的覆盖面积充分展示了项目在当地显著的影响力。项目涉及的地点包括大湾、罗坎、芒部、果珠等镇,为这些乡镇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该项目特别支持了7个社会化运营服务组织和产业化利用主体,其中包括3家有机肥厂、2家肉牛养殖企业(合作社)以及1家食用菌种植合作社。这种布局有助于秸秆的综合利用得到全面推动。
实际上,该项目吸引了众多参与者,这些参与者来自多个农业生产领域,每个主体在秸秆利用的链条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同经营模式的企业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将秸秆利用提升至新的水平。那么,在其他类似县城,是否有可能复制并实施这一项目模式?
利用的三大方向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主要涉及肥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三个领域。在肥料化领域,其应用符合现代环保农业的需求。在饲料化方面,秸秆被粉碎后,通过特定的发酵方法用于喂养牛只。以镇雄的肉牛养殖为例,这种方式对资源利用的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至于基料化,秸秆可以加工成优质的菌菇基料。经过处理,秸秆从原本的废弃物转变成了种植资源。
据调查,探讨秸秆处理的这三种方法的技术细节及成本效益是必要的。这三种秸秆利用途径是否还有优化空间,能否实现更高效的产出,值得关注。
企业运作实例
雨河镇龙井村内,镇雄天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忙于有机肥的生产。该公司采用半自动生产线,将粉碎的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制造出高品质的有机肥料。与此同时,在杉树乡凤栖村,云南盛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运用秸秆基料化技术种植菌菇。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收购超过五千吨秸秆,并计划收购总量达两万吨。这些秸秆可转化为一千吨菌菇基料,进而带动产值达到一千万元,同时为百余人提供就业机会。
各区域企业形成了独特的秸秆利用成熟体系。那么,其他在进行农业生产的企业是否能够有效借鉴这些成功做法?
镇雄县的特殊背景
镇雄县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二半山区,这一地理特征使得规模化生产和运输变得困难。过去,秸秆处理不当成为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如今,通过将秸秆转化为肥料,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并改善了土壤质量;将秸秆作为基料,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兴起;将秸秆用于饲料化,降低了养殖成本。在此特殊地理条件下,这一项目发挥了显著作用。
针对特定区域背景所形成的秸秆处理方法,是否能够为其他具有相似农业条件的地区所参考并优化?
项目成果预期
2024年,镇雄项目实施区将收购5.52万吨农作物秸秆。其中,计划将2.2万吨用于肥料化处理,1.1万吨用于饲料化处理,2.2万吨用于基料化处理。此外,还需完成1.72万亩玉米秸秆的还田工作。预计这将使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超过92%。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该项目的未来发展潜力。
镇雄县能否实现这一预期的高成果,并以此推动县域农业的持续发展?
多方协同效应
该项目通过多个主体间的紧密协作,力求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项目规划的指导下,各参与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有机肥厂、养殖企业、种植合作社到普通农户,它们在秸秆收集、处理和再利用的整个产业链中协同作业。这种上下游联动模式,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并维持高效率,尚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