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县僰王山镇太安村的现代笋用林示范基地呈现令人鼓舞的发展态势。该地正充分利用竹林资源,积极推动林下种植业的蓬勃发展。这一举措背后蕴藏着诸多引人注目的亮点。
太安村竹林资源开发
位于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镇的太安村,坐拥5000余亩的楠竹林资源,对当地发展具有显著价值。自2023年5月起,该村开始实施一系列变革。楠竹林资源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开发策略,基于当地资源优势,是一项关键决策,有望引领村庄迈向新的发展阶段。这种以本地资源为出发点进行产业探索的模式,对其他相似地区具有借鉴意义。然而,该决策亦面临挑战,如如何在开发过程中维护资源的可持续性等问题。
开发进程的推进,已见证阶段性成果的诞生。改造前的竹林,不过是寻常的林子,然而经过现在的精心改造,它已蜕变成为助力村民增收的宝贵资源。对于当地村民而言,这片竹林已不再仅仅是自然风光,它更是他们实现财富增长的切实希望。
林下淡竹叶种植前景
在林下选定的种植品种为淡竹叶,这一选择并非偶然。淡竹叶既适宜用于茶叶制作,也适用于药材生产,其市场需求量较大,销售潜力显著。2024年6月,太安村勇敢地种植了首批淡竹叶。该村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淡竹叶的生长条件极为适宜。
预估显示,至2025年8月,将可启动采摘,预计产量将达100吨,产值有望达到120万元。此外,已有部分订单入账。林下种植淡竹叶的模式,若进展顺利,将带来持续可观的收益。太安村接下来需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拓展市场。
村民参与资源入股
基地的示范效应激发了周边村民对发展的期待。众多村民利用竹林资源参与入股,这种机制为他们的权益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他们不仅能够获得竹林流转的租金收入,还有机会在基地工作赚取薪金,最终还能按股份比例分享股金收益。
自2023年5月起至今,基地附近已有2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得益于稳定的务工机会,村民们的年度务工收入增加了300多万元。他们无需离乡背井也能获得可观的收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林地有活可做、收入源源不断”的美好愿望。那么,村民能否持续参与并不断促进这种模式的优化?
太安村获评市级示范点
由于此类积极进展,僰王山镇太安村在2024年荣获宜宾市“万企兴万村”行动市级示范点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太安村村民及合作企业的激励,也将吸引众多目光聚焦于其发展模式。同时,此举亦将带动更多资源向太安村汇聚。
太安村荣获此等殊荣后,将肩负起更重的示范使命。未来,如何将自身经验和模式推广至其他地区,将成为重要议题。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其寄予更高期望,太安村需在现有成就之上,持续推动创新与发展。
兴文县的产业布局优化
兴文县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竹林资源,这一现象不仅局限于太安村的个案发展,更是全县发展思路的体现。近年来,兴文县持续致力于优化其产业发展的布局。
兴文县依托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以竹笋、林下中药材、食用菌、林下养殖、木本油料等关键林粮产业为核心,积极推进示范项目建设。这些产业的协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兴文县的产业结构。面对产业间的平衡发展问题,兴文县采取了何种协调策略?
产业一二三产融合联动
兴文县正积极推动竹食品与林下采集产品产业链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互动。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协同作用,为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带来了额外的价值增值。
以兴文县的太安村为例,其经济基础主要依靠竹林的种植,包括竹林本身和林下的种植活动。在此基础上,若能发展二产,例如对淡竹叶进行深度加工,并进一步推动三产,包括销售以及竹林旅游等相关服务,这将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为构建“天府森林粮库”提供宝贵的兴文经验。那么,您认为兴文县在哪个领域最先实现三产融合具有突破性潜力?
读者们,不妨为兴文县太安村竹林产业的蓬勃发展点个赞,同时分享这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