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水利厅近期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全域幸福河湖项目建设的通知》,此举标志着浙江省河湖建设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通知中详细描绘的多项规划亮点,吸引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浙江河湖建设进程回顾

浙江省在水环境治理领域持续领跑。去年,该省率先全国推广全域幸福河湖建设模式,并在杭州市临安区等20个县(市、区)设立了首批省级试点。此举凸显了浙江省对河湖治理与民众福祉相结合的重视。目前,首批试点项目进展良好。据最新数据,水利年度投资进度已高达87%,整体工作进展顺利。在河道治理岸坡整治水美乡村建设以及新增城乡亲水节点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来看,已治理河道317公里,岸坡整治152公里,建设高品质水美乡村96个,新增城乡亲水节点171个。

2025年项目开展地区

浙江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打造示范样板,助力共同富裕  第1张

2025年,浙江省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领域推出了新的政策。其中,余杭区等12个县(市、区),包括台州市的仙居县,被选定为全域幸福河湖项目的试点区域。这些地区有望成为幸福河湖建设的典范,此举将有助于优化当地生态环境,并增强治水能力。这一政策预计将显著提高民众对当地生活的满意度。民众尤其关注具体实施的措施。

第二批项目实施期限

第二批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行动计划即将付诸实施,其执行时间将从2025年1月持续到2026年9月。在此期间,将分阶段推进各项规划措施。各地需结合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务必在规定期限内实现目标,塑造出符合幸福河湖理念的生态区域。但截至目前,尚未有明确信息表明各地是否已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这包括资金筹集以及规划细节的完善。

农村水系治理内容

农村水系治理作为本次建设的关键环节,旨在构建高品质的美丽乡村并保障生态安全。工程重点包括农村水系的全面整治和城乡亲水节点的建设。实施过程中,将美丽城镇建设与之融合,协同推进。这些举措旨在提升乡村功能、丰富业态、完善设施,满足民众多样化需求,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然而,在推进过程中,可能遭遇难以协调发展的困境,例如不同部门规划上的矛盾,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母亲河保护提升重点

母亲河的保护与提升工作同等关键。此项目的核心宗旨是打造各具特色的幸福河流。具体实施方面,主要聚焦于恢复河道底部的自然形态,并对驳岸、堰坝进行生态化改造。同时,还需确保与各县市国土空间规划及城乡发展计划相匹配,形成既能推动地区发展,又能展现地域特色和承载乡愁的生态廊道。然而,在实施改造的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河流的特点制定最适宜的改造方案,这仍需各地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讨论。

管理能力和融合发展举措

浙江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打造示范样板,助力共同富裕  第2张

为提高管理效率,必须强化“河湖长制+”合作机制,深化河湖保护与开发改革,优化物联网感知监测系统,并积极促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需探索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共同推动滨水旅游等融合项目的实施,助力乡村振兴。资金支持至关重要,《通知》明确,省级水利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将分配给山区县6000万元,其他县份4000万元,总计5.8亿元,并根据全域幸福河湖建设成效安排激励资金。各县(市、区)应依法依规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模式,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各地有效投融资模式值得借鉴。此外,期待读者就浙江2025年全域幸福河湖项目建设发展展开积极讨论与互动。如文章具有参考价值,欢迎点赞与分享。

浙江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打造示范样板,助力共同富裕  第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