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州恒投工贸有限公司所属的健跳港区北塘工业区块码头,夜幕下的灯光映衬出公司发展的崭新篇章。港机正在进行水泥的卸载作业,这一幕背后,企业自码头投入使用以来发生的巨大变革引人注目,成为关注的焦点,促使我们进一步挖掘探究。

恒投工贸发展新貌

企业的发展与硬件设施紧密相连。在浙江三门县健跳港区,恒投工贸有限公司的码头投入使用,成为推动企业增长的新动力。夜间作业中,港机平稳地从货船卸下水泥。公司总经理陈荣熙表示,码头启用后,运输成本显著下降,业务领域也得以扩展。今年,公司水泥及其他建材的销售额已超过7.8亿元。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码头对企业的重要性。该码头的建成并非偶然,背后是充满挑战的建设与规划过程。

恒投工贸有限公司于2015年8月计划将这片闲置的船厂改造为5000吨级码头。然而,该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遭遇了难题。这一项目需要从海域管理过渡到陆地土地管理体系,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加之审批流程繁琐,导致建设工程一度陷入停滞。

“海”转“地”难题

“海”向“地”的转变对众多临港企业的成长构成了重大障碍。三门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科科长付斌指出,由于全球船舶修造业陷入低谷,三门县80%的船舶工业用海长期处于低效闲置。尽管当前有意愿激活海洋资源,并推动民营企业投资港口产业,但“海”转“地”却成为了关键的瓶颈。从海域使用权证到土地使用权证的转换,必须突破区域原有产业的限制,这一过程中繁琐的程序使得企业望而却步。经过多方的博弈,仍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这一难题究竟该如何解决?

这揭示了两种管理体系之间固有的分歧。企业一方面渴望突破旧有模式,另一方面却受到众多无形障碍的阻碍。恒投工贸便是众多企业面临此类困境的典型例子之一。

专班助力解决问题

企业遭遇挑战,政府迅速响应。三门县组建了专项工作小组,全力展开攻坚。该小组与省级、市级十多个相关部门积极联络,沟通顺畅。他们的目标清晰,旨在帮助企业解决“海”到“地”的转变问题。工作小组对企业所需的审批流程进行了详尽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成功搭建了“海”转“地”的流程和路径。

该通道的顺利开通标志着恒投工贸“海”转“地”项目的率先实现。这一转变对企业来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为政府如何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树立了积极榜样。然而,这一流程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后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当时尚处于未知状态。

高效服务后续优化

恒投工贸实现“海”到“地”的转变后,三门县着手开展新一轮的优化探索工作。三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奚捷指出,现行的“一对一处置”流程相对复杂,处理效率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已开始探索新的改进方向。

同时,三门地区众多企业正遭遇类似困境。其中,25家船舶工业用海企业占地5730亩,然而,多数企业却处于闲置和效益低下的状态。对此,政府已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坚定地致力于持续进行改进。

试点推进全面革新

2022年7月,三门县迎来重大转机,成功获批成为浙江省首个临港船舶低效用海有机更新试点项目。这一成就对三门县而言,意味着迎来了全面革新与发展的契机。在试点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海域使用权流转、分宗、改变用途三个关键事项的合并办理,实现了“一站式”受理、同步审批和一次性办结。此举大幅缩短了审批时间,由原先的一年缩短至两个月,标志着巨大的进步。

健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高效服务的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该集团投资的浙东南现代大宗物流园区目前已进入试运营阶段。

组合拳提升活力

基于“海”向“地”的转变通道的构建,三门县实施了“提升、转变、分散、转化”四项策略,全面增强海洋资源利用的活力。通过分类指导,促使传统船舶修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引导其向新能源配套、海洋装备制造、新材料、港口物流等港口相关产业迈进。目前,已有19家船舶企业进行了有序更新,有效利用海域面积达4800亩。据数据显示,这些转型转产的企业吸引了8个符合发展方向的项目,带动投资约65亿元,预计年产值将达到96亿元。这些成果凸显了三门县在“海”转“地”过程中的显著成效。其他面临相似问题的地区能否借鉴三门的成功经验?欢迎广大读者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并对本文点赞和转发。

三门健跳港区夜夜灯火通明,闲置船厂变身 5000 吨级码头,背后原因竟是……  第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