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奶粉敲诈勒索案件震惊公众,该案件严重损害了奶粉企业的利益。被告人何某和王某通过在奶粉罐中植入异物,并伪造“开箱视频”进行勒索。此事件中,诸多疑点亟待深入调查。

事件缘起

全新未开封奶粉竟现异物,是质量问题还是有人故意为之?  第1张

2023年5月至8月,上海发生的事件涉及被告人何某和王某。二人将奶粉企业作为作案目标。他们利用京东平台购买了多品牌奶粉。何某使用医用粉刺针在铝箔纸上制造孔洞,并将金属丝、纸屑等异物填充入奶粉罐中。王某负责重新包装奶粉,并录制了所谓的“开箱视频”,借此向商家索要赔偿。在此期间,他们共骗取了超过1.7万元的款项。这一金额对于单个家庭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然而,这些非法所得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实现了他们的不法目的。

商家对声誉的看重和对于过度曝光的恐惧心理被恶意利用,这些人深知奶粉企业对于品牌形象的重视程度。一旦奶粉企业被举报存在质量问题,可能会遭受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他们毫无顾忌地进行了敲诈勒索的行为。

全新未开封奶粉竟现异物,是质量问题还是有人故意为之?  第2张

指控明细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检察机关递交了详尽的证据资料。检察官郑翼在法庭上播放了何某作案时的视频资料。与此同时,公安部门所提供的微信聊天记录和转账记录等关键信息也得到了全面展示。这些证据犹如拼图碎片,逐步拼接出事件的完整画面。

经过审查确认,何某与王某涉嫌共同实施或指使他人实施多起犯罪行为。面对确凿无疑的证据,两人的应对态度却截然不同。王某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较为积极的态度,而何某则持续否认其犯罪行为,这种态度无疑令人感到出乎意料。

被告人答辩

何某在法庭上自称为“职业打假人”,但其行为与一般消费者维权者的标准存在显著差异。一般而言,消费者维权需以产品确实存在问题为前提,进而提出合理的索赔要求。然而,何某却故意制造所谓的“问题”。据王某透露,其作案动机源于在为孩子断奶期间产生了索赔的念头,但这并不能作为犯罪的借口。

何某的辩解中存在多处漏洞,而法官的提问逐一揭示了这些漏洞。在婴儿奶粉问题上,他未提供任何证据便断定存在问题。那么,他所提及的“打假”依据,是源于直觉还是意图对企业造成损害?这些行为与他所声称的职业形象明显不符。

全新未开封奶粉竟现异物,是质量问题还是有人故意为之?  第3张

认罪态度差异

在现行的案件审理中,王某显现出了较为积极的认罪态度,且在庭审前已将赃物悉数退还。这些情况可能在最终的量刑过程中被考虑。反观何某,自被捕以来表现不佳,他既未表示认罪,也未完成认罪笔录。在公安侦查阶段,何某还提出了存在矛盾的辩解。

法官高欣强调,明显的认罪态度差异将对刑罚的确定产生重大影响。这一情况反映出,在审理案件时,法律不仅重视犯罪行为,亦将犯罪者的态度视为至关重要的考量要素。

检察官提醒

郑翼检察官强调,企业在遇到类似事件时,必须掌握自我保护的技能。例如,某企业就曾遭遇过三次敲诈勒索。商家在面临消费者投诉时,应优先依法应对并解决纠纷。一旦发现异常,商家应立即积极收集证据,以保护自身权益。同时,奶粉企业在宣传时,应主动公开生产环节和工艺流程,让公众得以了解,从而减少被敲诈的风险。

多方协作应对

奶粉企业一旦遭遇敲诈勒索等类似事件,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以阻止犯罪分子得逞。在此过程中,各方需明确区分恶意投诉举报与正当维权,并依托侦监协作办平台、行刑衔接等机制,对捏造事实骗取经营者赔偿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

广大读者们,关于企业如何有效应对此类勒索行为,您有何独到见解?我们热切期待您的踊跃参与和宝贵评论。若本文对您有所启发,敬请给予点赞并广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