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铁十五局承建的银巴铁路贺兰山隧道施工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烈的建设景象。该隧道作为首条横穿贺兰山的铁路隧道,其建设进度具有重要意义。
艰苦奋战成果显著
贺兰山隧道在银巴铁路的建设中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中铁十五局经过长达800天的艰苦努力,在内蒙古段成功掘进了6637米,顺利抵达宁夏界。这一阶段性成果不仅标志着工程建设的重大胜利,而且为全线的顺利贯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贺兰山南端的阿拉善盟境内,该隧道的建设进展显著。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建设团队的辛勤付出,同时也反映出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每一米的掘进都凝聚了建设者们夜以继日的奋斗和大量心血的投入。
目前,这些成果为后续建设树立了优异的典范,并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在挑战性的地质环境中,项目得以持续进步,这得益于合理的规划和建设者精湛的施工技艺。
隧道概况和重要性
贺兰山隧道是国内首座横穿贺兰山的铁路隧道。隧道全长达到8792米,设计速度高达200公里每小时,是银巴铁路的关键性项目。隧道的完工将对区域交通及其他领域带来显著影响。在国内同类隧道建设中,其规模亦颇具示范意义。
整体战略规划视角下,隧道建设将有助于交通网络的完善。该隧道所连接的区域,因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紧密联系而受益,这将推动沿线地区的发展,并促进资源合理流动。
复杂的地质挑战
中铁十五局所承建的内蒙古段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该隧道海拔1840米,全长7575米,途中需穿越6条断层、2个节理密集区域以及2个褶皱核部。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包括浅层埋设、水源丰富、斜井坡度大、反坡排水困难等。
例如,1#斜井小里程在DIK36+080处穿越了明长城,且位于F40活动断裂带,施工难度极大。在这种复杂的地质环境中进行建设,施工队伍必须制定相应的策略。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求有周密的计划和精确的操作。
明长城遗址的保护
明长城遗址具有极高的价值。这一遗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兼具研究和经济双重价值。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秉持相关原则,致力于保护明长城遗址。例如,他们加强了超前地质预报和围岩监控量测工作。
在明长城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既定方案。通过实施三台阶临时横撑法、Vc型衬砌断面等安全措施,确保了工程安全。此外,将钻爆法更改为机械开挖,并配备了专业机械,以降低对地表明长城的干扰。这些保护措施不仅保障了工程进度,也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
施工任务的进度
截至目前,贺兰山隧道主体工程已完成87.6%的建设进度。预计到2025年3月底,隧道将实现全线贯通。目前,隧道建设正处于冬季施工阶段,尽管天气寒冷,但施工进度并未放缓。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在节假日也保持连续施工,确保工程按期推进。
增派作业人员轮岗值班,确保建设进度不断推进。这些举措旨在确保项目按既定计划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若保持当前进度,隧道工程有望按期、高质量地完工并投入使用。
对未来的展望
银巴铁路贺兰山隧道的落成,将引发一系列变化。该隧道有望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它有望使货物运输流程更为高效,人际交流更为频繁。这对于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期盼更多公众关注该隧道工程的进展,您对其未来发挥的作用有何预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及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