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近期对晋江市的两起成功避险避灾案例给予了通报表扬。这一举措无疑凸显了晋江市在灾害应对方面的显著成就。这些案例不仅为晋江市的防灾减灾工作赢得了荣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借鉴经验。
汛期巡查工作
晋江市在汛期采取了全面的应对策略。该市充分动员基层组织的力量,迅速组织乡村两级干部采取行动。对地灾隐患点、山洪易发区、沿坡临崖道路、削坡建屋、老旧房屋等易受灾区域进行了细致的巡查和排查。这种对灾害风险的积极应对,反映出当地对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极大重视。正是这种全面排查,使得隐患能够被及时发现,为后续成功避险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也凸显了基层工作在灾害应对中的关键作用,他们如同守护民众安全的守卫者。
气象预警发布
晋江市在8月中旬遭遇了连续的暴雨和大雨袭击。市气象台恪尽职守,多次发布了暴雨的天气预报预警。特别是在16日的凌晨5时59分,气象台将暴雨预警信号升级至红色级别。这红色预警信号犹如一记警钟,提醒公众高度重视暴雨可能带来的灾害。这种及时且准确的预警发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城市的防御体系提供了关键信息,并使各部门能够迅速采取行动和响应。这充分展现了气象部门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核心领导作用。
市防汛办行动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后,市防汛办即刻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该办指令各镇街对辖区内易受灾区域,如地质灾害点、陡峭边坡、低洼地区及老旧危房等进行细致巡查和排查。同时,要求迅速转移危险区域的居民,以预防灾害风险。这一举措充分展示了多部门高效协同应对灾害的能力。晋江市防汛办在此次行动中扮演了核心调度和协调的角色,整合了各方资源,指挥各部门行动,确保城市在遭遇暴雨灾害时能够有序进行防御工作。
灵源山道路事件
16日上午9点20分,灵源街道灵水社区的吴福场、曾林社区的李漳平以及交警中队的刘志刚、李文等人在灵源山道路进行安全联合巡查。巡查中发现,灵源山至紫林寺路段内侧的山体多处岩石出现松动,滑坡风险极高。四人立即在事发地设置警戒,劝离过往车辆和行人,并向街道汇报了情况。灵源街道迅速响应,组织人员对山体道路进行排查,并封闭了两端。至11点30分,多处山体发生滑坡,但由于预警及时、处置果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一结果归功于当地工作人员的敏锐观察和果断行动。
磁灶镇前尾村事件
8月20日11时20分,晋江市气象台持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磁灶镇前尾村第四网格的网格长王双平在巡查时发现,位于山后路56号的房屋墙体裂缝宽度有所增加,屋内居住着两名独居老人,存在安全隐患。他立即向村书记汇报,并联系老人的子女将老人转移。至22时20分左右,该房屋部分墙体坍塌,幸因老人及时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随后,村书记安排人员设置了现场道路危险墙体的防备警戒线,保障了周边居民的安全。此事件充分展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细致入微和对村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案例价值与意义
这两起案例充分展现了在雨前进行排查、雨中开展巡查,及时识别灾害风险隐患,并迅速组织群众进行避险避灾的有效模式。这些做法的成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那么,其他地区如何才能借鉴晋江市的成功做法?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所有面临自然灾害风险地区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期待大家为这篇文章点赞并分享,同时欢迎在评论区就灾害预防话题进行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