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网络流传一则令人困惑的“事件”,网友在浏览短视频时不禁感到哭笑不得——连续七天遭到“雷军”的严厉指责。视频中,“雷军”语锋犀利,内容广泛,从交通拥堵的痛苦到调休政策的不满,再到对游戏的高分点评,皆激起热烈讨论。但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所谓的“雷军发言”实为AI语音合成的产物,与本人毫无关联。真相揭露后,相关视频迅速被平台删除,但此事引发的思考却持续发酵。

一、AI换脸换声,信息真假难辨

随着AI技术的飞速进展,换脸、换声、换动作等尖端技术已不再是神秘难解。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革新我们的视觉体验,从基础图像处理到高级视频合成。然而,若此技术被滥用制造虚假信息,其危害不可忽视。国庆期间“雷军骂街”事件便展现了AI伪造技术的危害,事件不仅损害了雷军的形象,还加剧了公众对信息真伪的混淆,引发了舆论动荡。

AI 换脸、换声、换动作,移花接木,你的脸还安全吗?  第1张

二、深度伪造:信息时代的“新武器”

将传统人工伪造视为信息伪造的1.0阶段,AI的发展无疑开启了深度伪造与大规模批量的2.0时代。AI可从文本生成至图像合成实现内容创造,几乎实现从无到有的内容创作。此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降低造假的技术门槛,亦使造假行为更隐蔽。AI的助力下,虚假信息传播迅速如同洪水,对社会构成严重危害。

三、假信息激增: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虚假信息传播已超越国界,成为全球性难题。从政治高层到商业领袖,乃至娱乐圈明星,鲜少有人未遭受AI伪造信息的负面影响。此类信息不仅损害个人隐私,还扭曲公众认知,严重威胁社会安全。根据《2024人工智能安全报告》,截至2023年,AI深度伪造欺诈同比增长逾3000%,今年上半年AI诈骗案件涉案金额已突破18.5亿元。这些令人震惊的数据凸显了虚假信息的严重危害,其影响不容忽视。

四、法律与技术的双重防线

面对AI深度伪造的严峻挑战,对策需着力于信息生命周期的三个核心阶段:创作、传播与接受。《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法规已出台,界定责任。然而,法律支撑依赖技术革新。平台亟须提升技术防御机制,通过技术干预打击伪造信息,确保虚假信息流通被彻底截断。

五、提升媒介素养:公众的责任与担当

即便法规严密技术先进,接收信息的最终受众仍是公众。因而,提升媒介素养和增强识别能力是公民的迫切需求。在信息洪流中,需培养逻辑思考和谨慎评估的能力,以免对所谓的“网络热点”或醒目内容无批判地盲目跟从和传播。对每条信息,应秉持“核实事实”的原则,运用批判性眼光进行全面分析与分析。

六、优化媒介使用策略:拒绝“信息偏食”

除了提升媒介素养,还需主动优化媒介应用策略。面对信息洪流,避免陷入“信息茧房”是关键。要突破这一局限,需积极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平衡信息来源、矫正“信息偏食”倾向。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洞悉世界、准确判断信息的真伪。

七、携手行动:以善治实现善“智”

极为关键的是,必须共同应对由AI深度伪造技术引发的挑战。尽管此技术为人类创造,其运用理应服务于人类福祉。需善用AI技术的优势,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非造成无序与损害。为此,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各方需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治理与智能的健康发展。

国庆期间,“雷军口炮”事件显现了人工智能的强大潜力及其潜在风险。通过提高警惕、提升能力及加强合作,我们能够应对这些挑战,提升信息环境的透明度和和谐性。此外,关于未来如何更高效地利用AI技术预防类似事件的反复发生,敬请留下您的见解,期待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