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迎来第33个全国消防日,嘉善县罗星街道魏南社区的“展非遗风采·奏消防强音”活动备受关注。该活动巧妙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竹编”与消防宣传教育相结合,不仅推广了非遗文化,还使消防知识得到了广泛传播。这种创新性的宣传方式,是否能为其他地区的消防宣传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

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全国消防日:非遗小竹编,传播消防大能量  第1张

魏南社区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周密策划。活动地点选在了社区内,便于居民参与,且正值第33个全国消防日临近。活动参与者众多,包括罗星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以及社区居民。大家共同努力,筹备活动物资,确立流程,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并实现预期的消防知识宣传目标。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社区对消防安全宣传的高度重视,以及社区为保障居民安全所采取的积极行动。

社区长期以来对消防安全的高度重视在此项准备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近年来,社区持续强化消防安全体系的建设,此次活动的筹备工作便是构筑防火安全防线的关键一环。尽管面临资源和人力限制,所有筹备活动均得以顺利完成,汇聚了众多人的辛勤付出。

消防知识的详细讲解

全国消防日:非遗小竹编,传播消防大能量  第2张

罗星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活动现场扮演了关键角色。鉴于冬季火灾的高发态势,他们针对这一季节性特点,并结合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火灾风险进行了详细讲解。以2022年冬季为例,该地区就发生了多起由不当使用电器引起的火灾。工作人员特别强调了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如何排查电器和燃气类火灾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家中使用时间较长且线路老化的电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应予以及时更换。

火灾发生后,应急逃生与疏散的技巧同样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在疏散过程中,居民需保持冷静,确保有序进行,严格遵循安全指示标志的指引。这些做法均源自于对历次火灾事故处理经验的总结。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指导,居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精准、高效地预防火灾及应对紧急情况。

全国消防日:非遗小竹编,传播消防大能量  第3张

趣味十足的快问快答环节

消防常识的快问快答环节趣味横生,此活动在社区活动场地中央举行。在此环节中,青少年表现得尤为积极,众多居民聚集在场地周边观看。参与者们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面对诸如火灾发生时应首先联系谁等问题,居民们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该环节紧张刺激且充满趣味,有效增强了参与者的消防知识。特别是众多青少年,平日仅停留在对消防知识的表面了解,通过此次问答,他们对消防安全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此活动显著提高了居民的整体消防安全意识,为构建安全社区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非遗竹编文化介绍

紧接着,志愿者走上舞台,向公众详细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的历史与文化。竹编在我国拥有漫长的历史传承,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数百年前,它充分展现了民间工匠的智慧与匠心。志愿者不仅进行了口头讲解,还现场亲自演示了竹编的制作工艺。观众们被那五彩斑斓的竹篾,在挑、压、穿、插之间,逐渐变幻出各式精美的图案所深深吸引。此外,竹编工艺品的日常装饰用途,如家居装饰等,也得到了提及。

志愿者通过生动的讲解与演示,使大家对竹编技艺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这种非遗文化以鲜活的方式呈现在居民面前,让他们深刻体验到了传统非遗文化的独特吸引力。

消防元素融入竹编艺术

活动巧妙地将消防元素融入竹编艺术之中。其中,119、灭火器、消防员等与消防相关的图案被巧妙编织。尤其是那红色消防车车身,在竹编艺术中栩栩如生,仿佛随时准备奔赴火场。将每一根竹篾比作消防车的筋骨,形象生动。这体现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消防元素的完美结合。

消防站工作人员从专业角度详细阐述了这些消防要素背后的历史渊源。例如,为何119成为全国统一的火警求助电话。居民们通过这种方式对消防安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创新性的融合,为原本枯燥的消防知识注入了新的生机。

活动的意义与未来展望

消防宣传工作引入了“非遗+消防”的创新模式,该模式由应消站工作人员提出。这一创新模式摒弃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说教方式。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居民不仅领略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还掌握了消防安全知识。此举有助于激发非遗文化的创造力,进而为消防宣传工作提供强大的助力。据不完全统计,参与本次活动且消防安全意识显著提高的居民人数已超过数百。

魏南社区未来计划持续拓展创新宣传途径。社区计划与更多部门和文艺人士合作,举办类似活动,以新颖的形式普及消防安全知识。通过融合更多文化元素,拓宽消防安全知识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从而更有效地保障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