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趋势的兴起,探寻适宜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各地面临的核心议题。滨海县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的实践,无疑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其发展模式与取得的成果均受到了广泛关注。
发展目标与思路
滨海县今年持续专注于发展目标的集中。该县围绕“大绿能、大空间、大物流、大产业”等领域,积极探求低碳发展的路径。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的建设,以零碳产业园、“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以及零碳工厂作为实施平台。该产业园遵循“企业节能低碳、系统集成降碳、用能零碳替代”的创新理念。这一理念并非无源之水,而是结合了众多专家意见及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的,目的是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规划。
确定这一发展路径,正是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响应。目前,全球范围内对绿色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众多地区正致力于转型,摒弃传统的、高能耗的发展模式。滨海县显然在这一变革中先行一步,依托于现有的资源和市场需求,它做出了既契合自身发展需求又顺应全球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
产业园核心区招引策略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核心区制定了明确的招商引资策略。该区域主要针对具有绿色电力需求且产品出口至欧美市场的先进制造业企业进行招引。选择这类企业入驻核心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欧美市场对产品的绿色低碳标准持续提升,另一方面,这类企业的入驻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国际高标准低碳市场的需求。
企业的大量加入将为产业园区带来显著的多重利益。首先,它们将引入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据相关数据揭示,国际领先的制造业企业入驻通常能推动当地制造业技术水平提升约20个百分点。其次,这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绿色产业链,从而使得滨海县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在国际竞争舞台上更具优势。
“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特色
该“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建设以我国最大的LNG储备基地为基础。旨在创建国内顶尖的LNG冷能零碳排放创新研发中心,并设立国家级的LNG冷能应用示范园区。在当前中国能源转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此示范园区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园区内正逐步推广多种冷能利用途径。储备的液化天然气(LNG)冷能充足,目前拥有348万吉焦的冷能。在此,LNG的深冷、中冷和浅冷资源被深度开发,并实现了多种转换和应用。例如,冷水鱼养殖项目的启动展示了冷能的初步应用潜力。此外,冻干食品生产和冷库等项目也正逐步实施或进入洽谈阶段。
零碳工厂模式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便是零碳工厂的建立。在能源供应方面,为工厂配备先进的电力系统至关重要,该系统确保了绿色能源的持续供应。在生产环节,加强能源的综合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在生产全过程中,零碳理念、零碳方法和零碳标准得到全面贯彻实施。
零碳工厂模式的推广前景十分看好。据数据统计,若中国众多工厂采纳此模式,全国每年碳排放量可减少数十亿吨。这对应对气候变化及增强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具有重大影响。滨海港零碳产业园所采用的零碳工厂模式,亦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样本。
现有能源规模与成果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已取得显著成就。该园区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已达185.3万千瓦。年上网电量达到44.7亿千瓦时,其中风电贡献了42.9亿千瓦时,光伏发电则贡献了1.8亿千瓦时。在区域内,绿色电力输入比例超过95%,这一比例在国内同类型产业园中位居前列。
现有冷能已实现348万吉焦的高效利用,这一成果对地区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它不仅推动了本地企业的成长,还吸引了大量外部资本注入。以滨海港零碳产业园为例,由于园区绿电比例较高,吸引了众多对能源清洁度要求严格的电子企业前来投资设厂。
企业入驻与未来展望
截至目前,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已有7家企业入驻,包括中科融能、唯信科技、瓦斯特钠和中嶒新能源等。其中,中科融能的固态电池产品于6月底正式投产,累计开票金额已超过2000万元。这些企业的加入显著提升了产业园的生机与活力。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对未来充满信心。该园区计划建设江苏省首个全链条零碳制造工厂,并将其作为显著的发展里程碑。面对众多零碳产业项目,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如何能独树一帜?敬请读者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同时,欢迎点赞并转发本文,让更多人关注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