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武汉地铁2号线常青车辆段内,众多列车正在进行检修作业,现场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这些努力背后,是地铁运营中产业工人不可或缺的贡献。他们的工作至关重要,背后蕴藏着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故事。

7000 多名城市轨道交通检修工,守护武汉地铁安全运营  第1张

地铁检修的忙碌场景

在武汉地铁2号线常青车辆段,11月5日,多列车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维修作业。其中,5列车在联合检修库内整齐停放,宛如一群等待检查的病人。卢红斌在此处来回巡视,严格把控检修质量和进度,这一幕是日常工作的缩影。此处是众多列车恢复“健康”,重返轨道的关键地点。每一项细致的检修工作,都是为了确保乘客的安全。

车辆段内,众多工人各司其职,忙碌的身影交织出一幅紧张有序的画面。分工明确,节奏紧凑,他们严格执行着严格的检修流程。每个操作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地铁的正常和安全运行。虽然他们的辛勤劳作不为乘客所见,却默默守护着每位乘客的出行安全。

7000 多名城市轨道交通检修工,守护武汉地铁安全运营  第2张

地铁背后的高水平队伍

武汉城市轨道交通的检修人员总数超过7000名。他们分别从事列车检修、信号、供电、线路等多个专业领域。在这些检修人员中,高技能人才的比例超过了30%。他们犹如地铁的守护者,遍布于地铁运营的各个重要环节。这些不同专业的工人,就好比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任何一部分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运营系统受到影响。

在庞大的系统中,每位工人如同不可或缺的一枚螺丝钉。即便是卢红斌这样的年轻主任技师,也凭借其专业领域的强大能力,确保了地铁制动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7000 多名城市轨道交通检修工,守护武汉地铁安全运营  第3张

制动系统的检修挑战

武汉地铁2号线采用了三种不同型号的制动系统。在组建2号线架修制动检修工班之初,面临着诸多挑战。卢红斌及其班组同仁面对的难题如同重重山峦。制动系统零部件形态多样,导致众多常用工具无法适用。

卢红斌及其团队凭借其智慧,成功找到了解决方案。例如,在检测直径约为10厘米的扇形金属部件时,卢红斌运用自制的测量工具,通过“画圆”技术实现了对0.2毫米以下误差的精确检测。这种创新的检测方法,充分展现了该年轻团队在面对挑战时的创新精神和思维方式。

工装创新带来的红利

7000 多名城市轨道交通检修工,守护武汉地铁安全运营  第4张

制动系统中的多种形状各异的零部件,给装卸带来了不少麻烦。卢红斌及其团队共同努力,运用智慧,成功研发了20余种针对不同部件的拆装工具。其中,三项工具更是荣获国家专利。这些创新在保障检修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装创新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它不仅使检修测试仪器能够适配多种型号的设备,显著增强了其通用性,还大幅降低了重复采购的费用。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这一创新也激发了班组员工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更乐意投身工作,充分挖掘个人潜力。

成绩斐然的卢红斌班组

武汉地铁2号线,卢红斌所在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全国首条横跨长江的地下轨道交通线路,该线路每日客流如织,日均客运量高达约100万次。在如此繁忙的线路中,卢红斌及其团队表现出色,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目前,他们已成功完成了85列车的510套制动系统的检修任务。

7000 多名城市轨道交通检修工,守护武汉地铁安全运营  第5张

10万余个部件经过他们的拆解、整修与安装,实现了“零差错”的卓越成绩。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他们对工作的严谨态度、专注精神以及对技术的深入探索。他们对待每一个小部件都倾注了心血,正因如此,才得以收获如此完美的成果。

产业工人的新征程

2022年,城市轨道交通检修工被正式归类为新兴职业。在武汉地铁,近两万名员工中,产业工人占据了90%的比例,其中高级工及其以上级别的员工占比超过30%。今年10月,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卢红斌对此感到非常振奋,他相信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

卢红斌是武汉众多勤奋产业工人的代表。他们如同城市轨道交通的默默英雄,深入基层,恪守岗位。时代进步,轨道交通安全维护的标准日益提高,迫切需要更多像卢红斌一样的技术能手。人们不禁好奇,未来是否会有更多政策扶持产业工人提升技能?欢迎点赞、分享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