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2025年考研网上报名系统在辽宁抚顺报考点规定不得使用海马体照片作为准考证照片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反映出证件照在审美与实用功能之间存在的冲突。
抚顺报考点禁用海马体照片原因
11月4日,抚顺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工作人员明确指出,使用经过过度美化的海马体照片可能会对考试及后续的入学身份核实造成影响。这种担忧并非无中生有,因为证件照的主要作用是准确识别和验证个人身份。如果照片经过过度精修,可能会妨碍这一功能的正常发挥。例如,护照照片等证件照都有严格的拍摄和审核标准,旨在确保能够迅速且准确地识别个人身份。中国传媒大学报考点也发布了相关公告,这反映出多个考点对证件照真实性的高度重视。
报考点的禁用规定实际上主要基于对考试及身份认证严肃性的维护考虑。在现今社会,身份核实对于众多关键事务而言至关重要,例如在处理银行业务等事宜时,亦需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
海马体照片受青睐之因
海马体照片,由“海马体”照相馆提供妆发服务及精修效果后制成。这类照片因与“证件照焦虑”紧密相连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传统证件照多在简陋环境中简单拍摄,缺乏修饰。证件照的使用场景广泛,且使用周期较长,如身份证、学生卡等,往往一用就是数年。在求职、面试等场合,证件照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证件照美观,这种追求美的心态是人之常情。然而,过度追求美观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证件照精修后的问题
当审美追求超越实用需求时,过度精细化的证件照处理引发了诸多问题。证件照的原本意义逐渐丧失,导致出现难以辨认、难以验证的困境。尤其在涉及安全、公平公正等关键事务中,一旦身份验证出现失误,可能引发一系列混乱。以考试为例,若考生照片与本人相差较大,导致身份核实无法迅速且准确进行,将直接影响考试的正常进行。
同时,过度精修这一现象亦从侧面揭示了社会趋势,即人们愈发注重外在的华丽,却忽略了内在的真诚,导致本真自我的丧失。
社会中的拟像现象
社交媒体时代,拟像现象广泛流行。精美照片、华丽文案、精致的社交平台成为潮流。人们通过修饰重塑自我形象,力求超越自然状态。正如“拟像”一词所蕴含的,仿真之物取代了真实之物。对精修照片的依赖,导致照片成为“照骗”。这一现象愈发严重,揭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价值观的某些转变,即对表象的过度关注。
对海马体照片禁用的思考
部分人士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禁止使用海马体照片显得不够人性化,然而,这恰恰凸显了真实性的重要性。修图本身并无不妥,但在诸如考试报名地点这类需要身份核验的关键场合,真实性应当是首要考虑。尽管美观的证件照可能提升人们在社交等领域的自信心,但绝不能以牺牲身份验证的精确度为代价。在涉及法律事务等需要严格身份确认的场合,真实身份的确认直接关联到权益的保障。
在证件照这件事上,我们要思考如何平衡审美与功能需求。
寻求自身存在自洽的思考
观察这一现象,我们发现,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亦需正视现实自我。无论如何构建理想形象,现实生活的真实不会消逝。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和谐,人们需具备直面真实自我的勇气。至于如何在满足审美需求和确保证件照功能之间取得平衡,这值得深思。期待读者点赞、转发本文,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