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 12 年!泉州东海大街马可·波罗纪念钟楼重新运行  第1张

位于东海大街的“马可·波罗纪念钟楼”承载着非凡的历史意义,尽管曾遭遇停摆的困境,但其近期恢复运作的消息无疑值得关注。

钟楼概况

泉州东海大街上坐落着这座钟楼,其高度为15米。该建筑结构别具一格,由四根罗马石柱、北京时间自鸣报时的四面巨钟以及马可·波罗铜像组成。钟楼底座下方刻有“泉州东海滨城”六个大字。钟面直径为1.292米,这一独特数据象征着马可·波罗从泉州港返回的时间,成为连接泉州历史与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2002年,此钟楼竣工,系泉州东海开发有限公司在东海滨城项目施工过程中同期建成。该钟楼非同寻常,不仅是钟楼,更是东海滨城的象征性建筑,记录了该区域的发展轨迹。

停止运行的原因

自2013年以来,该钟楼无法正常运作。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当时,未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引发了塔钟的故障,从而开启了长达12年的非正常工作状态。在此期间,钟楼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其原本的时间显示功能和文化地标展示功能均未能实现。

尽管钟声已不再响起,然而该钟在民众心中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众人热切期盼着,未来某日,钟声能再次回荡,彰显钟楼独有的风采。它将继续在晨昏更替之际,见证城市的成长与演变。

重新管养的决策

更加具体地,泉州市政府在今年的9月份做出了一项关键决策。该决策明确指出,泉州市城管局市政工程中心将负责对东海大街的钟楼进行养护和管理。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泉州市政府对城市历史文化重要标志的重视态度。同时,政府意图通过此举恢复钟楼的功能,以期让这一城市的历史记忆重新焕发活力。

泉州市城管局市政工程中心在接到任务后,立即展开行动,并主动联系相关事宜。他们深刻认识到任务的重大意义,不仅需恢复钟楼的正常运作,更肩负着唤醒历史文化记忆的重任,使市民和游客得以重新感受钟楼所承载的独特价值。

维修过程艰辛

泉州市城管局市政工程中心为恢复钟楼运作,积极备战。首先,他们与原设备制造商沟通,定购了塔钟所需的各类零配件。鉴于需重新定制部件,整个过程中涉及众多流程及技术细节的细致考量。

维修工作随后启动,针对钟楼进行全方位的修缮。此次维修并非简单的零件替换,而是包括对各个部件的调试以及整个钟楼系统的优化,旨在确保每个环节均无疏漏。这一过程既耗时又费力,工作人员凭借其专业技能和强烈的责任心,经过数日的努力奋战,终于在10月19日顺利完成了维修任务。

重新运行状态

经过不懈努力,钟楼焕发出新的生机。近期调试和运行状况显示,时钟运行精确,分秒不差。夜晚,灯光恢复如常,夜晚的钟楼再次成为东海大街的璀璨风景。钟楼重新承担起职责,不仅向民众提供精确的时间,更以全新的形象,向世人讲述泉州与马可·波罗深厚的文化联系。

钟楼的意义

钟楼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建造旨在纪念710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泉州后渚港启航远航至波斯。这一建筑不仅是泉州悠久对外文化交流历史的见证,更是泉州城市包容多元文化的象征。钟楼的重启运行,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泉州的城市文化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泉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座重新启用的钟楼,预计将如何对泉州的旅游业发展产生正面效应?我们期待大家的热情参与,积极留言交流,并为本文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