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日,广东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姐姐为亡弟追凶27年”案件进行了公开审理。该案件因检察机关未履行职责,导致起诉决定悬而未决,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姐姐多年来不懈追查凶手的过程以及庭审的进展情况,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案件背景
1992年12月22日,易某华与李某平之父因工资问题发生争执。同日午后,易某华将年仅9岁的李某平从学校诱拐。次年2月19日,李某平的遗体在甘蔗林中被发现。2021年2月,湛江市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的决定。此决定激起了受害者家属的不满情绪。在长达27年的时间里,家属未曾放弃对凶手的追查。据家属透露,易某华在被判不起诉后,曾对他们进行过恐吓。
家属对易某华认定为凶手深信不疑,并向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提出了申诉。至2021年9月,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已受理此案并调取了相关卷宗。此情况表明,家属的申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揭示了案件的复杂与难以捉摸。
庭审中的说法
易某华声称案发为意外,指出在穿越水沟时,刀具不慎划伤了李某平。他解释称,由于当时年轻且害怕,因此选择潜逃多年。然而,公诉人对此提出了反驳,并提供了相关证据。由此可知,公诉方已掌握了案件的关键信息,易某华的陈述难以令人轻易相信。
王文广,李海玉的代理人,指出易某华在描述案件经过时表述不清。这种模糊不清的叙述引发了对其真实性的质疑,同时也加剧了其姐姐一方的愤怒情绪。
嫌犯态度
在庭审过程中,易某华展现出极其恶劣的态度,对李海玉及其律师进行指手画脚的行为。这一举动充分反映出他缺乏悔改的意愿,并且对受害者家属及其法律代表缺乏应有的尊重,显得极为嚣张。
易某华未进行任何道歉,却对李海玉及其家属的恐吓指控予以否认,然而家属对其言论并不信任。这一行为使得受害者家属的愤怒情绪进一步升级。
家属的反应
李海玉在听闻弟弟遇害的经过时,多次流下泪水。她的情绪极度激动,近30年的痛苦在庭审现场得以宣泄。
家属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请求,然而他们明确指出,追求民事赔偿并非其最终目标,其核心在于对凶手进行严厉的惩罚。这一立场彰显了家属坚定不移的意志,他们最渴望实现的是对凶手的惩处。
父亲的嘱托
2014年,李海玉的父亲李某祥在临终之际,留下了一张字条,内容是要求对犯人进行法律制裁。这一举动极大地激励了家属继续追寻凶手。
家属持续不懈地致力于实现父亲的遗愿。尽管自案件发生已近三十年,他们未曾间断过为弟弟寻求公正的努力。
公诉机关的建议
公诉人向法庭提交了证据,并提出了对易某华判处死刑的请求。该提议与易某华家属的期望相一致。
李海玉对量刑建议表示满意。家属期望法院对易某华判处死刑,以期让受害者得到安宁。
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公众可能会对一个问题产生疑问:犯罪分子在潜逃多年后态度恶劣,这是否构成加重刑罚的理由?我们诚挚邀请各位在评论区发表观点,点赞并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