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促进民族团结、保障边疆安全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时期,基层调解室的作用至关重要。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的“摩苏昆”调解室,便是这一作用的生动体现。该调解室凭借其独特的工作方式,有效化解了各类纠纷,为乡村的和谐与稳定作出了显著贡献。
调解室的创建及工作法
“摩苏昆”调解室因采用独特的汉鄂双语调解方法而闻名。该调解机构成立于2020年,位于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在此,鄂伦春族文化的核心元素被巧妙地融入调解实践中。作为一种鄂伦春族特有的艺术表达,“摩苏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调解员们运用汉鄂双语进行交流,既提高了与当地居民的沟通效率,又深入掌握了他们的实际需求。对于众多掌握双语技能的调解员来说,这种方法不仅是工作技能的提升,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得调解工作在鄂伦春族群众中更具吸引力。
调解室引入了创新的工作模式。调解员、网格员与政法干警共同协作,他们深入乡村的各个角落。无论村民家中还是田间地头,一旦出现纠纷,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这种扎根基层的调解方式,确保了小矛盾和小纠纷能够在现场得到及时解决,有效阻止了矛盾的扩大。
成功调解案例
今年五月,一场纠纷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侯某在自家农田喷洒农药时不幸出现失误,导致邻居王某的农作物遭受损害。双方在受损面积和赔偿金额问题上产生了激烈争议。面对这一复杂情况,“摩苏昆”调解室的调解员迅速介入,多次上门,耐心与双方进行深入沟通。同时,调解员还组织专家对受损面积进行了鉴定。经过不懈努力和有效协调,最终双方达成了1万元的赔偿协议,成功解决了矛盾,双方握手言和。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调解室的高效调解能力以及积极的工作态度。
回顾历史,诸多争议案例表明,这种深入民心的调解手段已有效解决众多看似复杂的邻里矛盾和事务纷争。它在乡村社会中赢得了广泛的民众信任,成为人们在遇到纠纷时首选的求助渠道。
圆桌会议调解形式
摩苏昆调解中心采纳了独特的“圆桌会议”调解模式。在此过程中,无论任何一方是否存在过错,均保障参与者享有平等地位。此举充分体现了调解的公正性,并有效减轻了双方可能产生的矛盾情绪。“给台阶”及情感导向的调解策略,与当地群众对情感及传统文化的重视相吻合。
会议形式对当事人有利,使其能在轻松氛围中充分阐述个人观点与需求。许多矛盾产生于双方固执己见,不愿让步。但在“圆桌会议”中,与会者得以冷静聆听对方意见,有效促进争议的公正解决。同时,这种调解方式通常能达成双方均能接受的协议,大幅提高调解的成功几率。
与联动机制的融合
当地已将“四所一庭一中心”联动机制与“摩苏昆”双语调解技术深度整合,构建了一个融合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功能的服务站。这种整合模式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为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了更为系统、全面的保障。在此体系下,各部门协同作战,显著提高了纠纷处理的效率与质量。
该整合机制确保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例如,在处理紧急事件或解决争议时,派出所、司法所等相关部门能够共享信息,实现互补优势。这一做法有效推动了乡村法治和治理能力的增强,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促进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影响。
调解成果展示
自“摩苏昆”调解室启动运营,其成果斐然可见。该调解室采用汉鄂两种语言进行调解,已有效解决超过20起各类纠纷。与此同时,与“四所一庭一中心”保持紧密合作,合力解决了涉及民族因素的超过30起纠纷。此外,对已调解的12起复杂案件实施了持续的跟踪与回访,有效防止了“表面和气,背后斗气”的情况发生,确保了矛盾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自2023年以来,该调解室已解答法律咨询60起,提供法律援助30次,处理群众诉求46件,以及网格事件38起。所有案件均得以高效解决。这些详细数据充分体现了“摩苏昆”调解室在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和谐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全省调解室建设
近年来,在黑龙江省司法厅的指导下,黑龙江地区出现了众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调解室。其中,漠河的“最北”调解室、抚远的“最东”调解室、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调解室以及塔河县的“摩苏昆”调解室尤为引人注目。除此之外,还有1015个以个人品牌命名的调解室。这些调解室共同在黑龙江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矛盾化解体系。
这些调解室,根据各自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而设立,在多元化的地域和社会环境中展现出独特的风格。以漠河的调解室为例,它靠近我国北极地区,凭借“最北”的地理标签,凸显了其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调解室,则专注于处理与冰雪旅游相关的纠纷。这些调解室在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此,我们对读者提出疑问:将民族文化融入调解工作模式,这一做法是否适合在更广阔的区域推广?我们诚挚地期待您的见解。同时,欢迎您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热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