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执行人杨某在回访中向广州互联网法院干警连声致谢。他表示,得益于法院的帮助,其公司正逐步恢复正常运营。杨某对互联网法院的高效和人性化服务表示赞赏,称内心感到十分温暖。
企业面临困境求助法院
9月9日,杨某抵达广州互联网法院时面露忧色。其所在的公司因借款合同纠纷而成为强制执行的被执行人。此情况导致公司账户可能被冻结,正常运营难以维持。杨某未及落座便急切地说明情况。原来,他们已与申请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但对方却未及时确认,这一延误让杨某倍感焦虑。
在这起事件中,杨某的公司因纠纷陷入困境,若此状况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公司可能面临破产风险。众多企业在遭遇此类问题时常感无所适从,杨某的焦虑情绪正是众多处于类似逆境的企业主们的共同写照。
法官仔细研判案件蹊跷
邓健贤法官在审理过程中,认真倾听了杨某的陈述,并对案卷进行了细致的审查。调查结果显示,案件存在不合理之处,申请人所申请执行的利息甚至超过了欠款本金。此外,杨某提供的还款凭证表明,其已偿还的金额已超过了法院判决中确定的剩余本金。
在债务纠纷案件中,此类情况较为罕见。它揭示了案件在审查或解决阶段可能出现的疏忽或信息偏差。若处理不当,将对企业权益造成重大损害。同时,这也为后续事件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深入了解案件背后缘由
法官安排下,法官助理成功联系到申请人。在深入沟通后,事件原委得以明确:杨某及其公司向申请人借得60.8万元。借款逾期后,双方陆续进行还款。申请人主动将还款优先用于本金抵扣。然而,由于杨某所欠款项持续变动,和解协议一直处于审核之中。
观察这一过程,可以明显发现,未能及时清晰沟通财务往来细节,导致双方均遭遇了不便。在众多商务合作及借贷案例中,若未能尽早明确细节,此类问题便时有发生。
法官助理耐心释法规劝
在充分了解情况之后,法官助理对申请人进行了耐心的法律解释,明确指出,被执行人自签订和解协议以来分期还款的行为,并不影响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同时,他还指出,由于被执行人公司账户已被冻结,这一状况已严重干扰了其正常运营。他建议申请人尽快提交双方签订的和解协议,或者申请人认可的解除冻结申请,以解除对公司账户的冻结,助力企业摆脱困境。
在司法执行过程中,该做法不仅确保了申请人权益的得到保障,同时也兼顾了被执行人面临绝境的困境。这种既维护司法公正又具备灵活性的处理方式,对于类似案件的处理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双方配合达成圆满解决
申请人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随即承诺将于次日尽快上传执行和解协议。邓健贤法官则展现了耐心,指导双方在法院执行平台“异步谈话”栏目留言及上传相关材料。同时,他承诺法院将一收到执行和解协议便立即解除相关强制措施。次日上午,申请人成功提交了和解协议,并约定分六期履行,同时解除对被执行人所有金融账户的冻结。仅5分钟内,法官助理便提出了解冻申请,当天账户便已顺利解封。
互联网法院通过高效司法执行展现了其在改善商业环境中的积极作用,使企业得以迅速恢复正常的运营和生产,这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成果背后的数字彰显努力
广州互联网法院在秉承善意文明执行原则的基础上,今年前九个月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法院成功执结了2700起案件,执结率较去年同期增长3.27%。在受理的5252件执前督促案件中,422件因被执行人主动履行而完成执行,另有59件通过促成执行和解而终止执行。此外,该法院在各项重点执行质量与效率指标方面,同比均有显著提升。
广州互联网法院的数据显示,其内部执行管理和执行策略的有效性已取得显著成效。这一成果不仅凸显了互联网法院在推进法治化社会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也为其他法院树立了榜样。针对这一现象,不禁引发疑问:这种执行模式是否适宜在全国法院范围内广泛推广?我们期待广大读者发表看法,积极参与讨论,并欢迎点赞及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