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城市副中心举办的活动专注于噪音污染的防治工作。该活动不仅与花园城市建设紧密相连,而且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市首次启动了社区公园公共场所噪声污染治理的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活动发布多个规范性文件

在本次活动中,陆续发布了《通州区社区公园公共场所噪声管理规定》等相关文件。这些文件在多个层面实施了约束与指导。具体来看,《通州区社区公园公共场所噪声管理规定》为执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而《通州区社区公园文娱活动游园须知》则对游园者的行为进行了细致的规范。此举有望显著提升社区公园的噪声环境,降低不必要的纠纷。在相关文件的监管与引导下,通州区居民将逐步规范自身在公共空间的行为。

同时,不同层级的文件相互协作,形成补充。特别是在居民自觉层面,《全民防噪减噪文明游园行动倡议》从社会道德角度出发,向居民发出倡议。此举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防噪减噪行动中。展望未来,在相关规定、须知和倡议的共同推动下,社区公园的秩序有望得到显著改善。

城市副中心噪音污染防治科普宣传活动启动,多部门协同打造宁静社区公园  第1张

多方代表共同发起倡议

活动现场互动热烈。玉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唯携手小学生及周边居民代表,共同推出了《全民防噪减噪文明游园行动倡议》。这一场景颇具象征意义,各主体参与彰显了社会各界对噪声防治的高度关注。小学生的参与凸显了环保教育应从孩童时期开始的观念。而周边居民代表的参与,则表达了基层民众对宁静生活环境的迫切需求。

该倡议旨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强调噪声污染防治需“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原则。旨在塑造一个“文明、和谐、宁静、有序、多彩”的社区公园形象,以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助力花园城市的创建。此倡议将影响通州区全域,激发居民积极参与。

城市副中心噪音污染防治科普宣传活动启动,多部门协同打造宁静社区公园  第2张

园林绿化局积极牵头治理

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在此次活动中肩负重任。副局长高琼透露,该局负责起草了《通州区社区公园公共场所噪声管理规定》。此外,该局与区生态环境局及公安分局共同发布文件,旨在更有效地执行该规定。这种多部门协作的方式,显著增强了执法与监管的力度。

在实施治理策略上,他们提出了众多策略与行动。例如,通过科学的区域划分,可以明确界定各区域的活动规范。增设降噪设备从硬件层面提升了公园环境质量。而采用柔性劝导与联合执法手段,则从多个角度着手,有效解决了公园噪音扰民问题,为全区树立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典范。

协同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

程昊淼,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所提及的“通州区社区公园公共场所噪声污染协同治理工作机制”具有深远影响。该机制自启动以来,相关部门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包括园林绿化、生态环境、公检司等,形成了联动机制,并持续加强。

科技助力下,该机制将有效加强噪声污染的联合治理成效。例如,借助噪音监测设备等高科技工具,可以更精确地识别并处理噪音来源。此举将显著提升公园的居住品质,成为城市副中心加速推进宜居花园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

城市副中心噪音污染防治科普宣传活动启动,多部门协同打造宁静社区公园  第3张

工作机制转变治理模式

启动协同工作机制标志着治理模式的转变。在城市公共空间噪音污染防治领域,城市副中心已步入新阶段。这一转变从“被动治理”向“系统治理”迈进,意义重大。以往“接诉即办”常显滞后,而今“未诉先办”则展现主动作为。

城市公园噪音污染的解决途径从源头进行探究,积极应对民众家门口的噪音问题。例如,过去是居民投诉噪音后才开始管理,而现在则通过提前规划区域、安装相关设备等措施,预防噪音的产生。这一改变显著降低了居民的困扰,提升了他们的居住舒适度。

未来持续巩固治理成果

通州区的发展规划已明确。未来,该区将加强跨部门协作,如定期举办多部门联合会议。随着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助力成为必然趋势,例如利用智能算法进行噪声预警。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持续加强城市副中心噪声污染的协同治理效果。

保障民众的声环境权益至关重要。此举有助于居民享受安宁的生活,并推动构建更加和谐宜居的花园城市。您认为这些措施能对日常生活中的噪音污染带来怎样的改善?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并请点赞及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