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区内的顽固改造对象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赵某在监区中屡次引发冲突,自身存在众多问题却拒绝进行改变,这一状况无疑给管理带来了极大困扰。然而,民警杨宁的不懈努力以及监狱开展的改造活动似乎为这一局面带来了转机。
改造困难的赵某
赵某在监区中以改造难度大而闻名。她频繁因琐事与同囚犯发生争执,即便是极小的事端,她也总是斤斤计较。在批评他人过错时,她从不自我反省。心理评估结果显示,她患有反社会型人格,这无疑加大了她的改造难度。此外,她抗拒管理,不愿与他人交流。对于民警杨宁的谈话和批评教育,她不予理睬,甚至自称“粗人”。这些行为使她在监区中显得格外突出。
杨宁民警在赵某的改造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赵某固执己见,对任何劝导都无动于衷,这使得改造工作举步维艰。然而,杨宁并未因此而气馁,他深知自己作为监管民警的责任,那就是竭尽全力,促使每位罪犯走上改过自新的道路。
民警的细致观察
杨宁民警运用了一种创新手段来对付赵某的固执。他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细致地审阅了赵某的档案,力求不遗漏任何细节,以期在赵某的过往经历中挖掘到关键线索。不仅如此,他持续地、细致地观察了赵某在监区的日常生活表现。从3月1日赵某提及自己喜爱的颜色,到3月13日他叠千纸鹤,再到4月7日因画画涂色与他人的争执,杨宁都逐一记录在案。这些看似平凡的记录,实际上成为了杨宁开启赵某内心世界的钥匙。
细致入微的观察并非短期内可达成,两个月持续的记录充分展现了杨宁的耐心与职业态度。他的努力逐渐显现成效,通过这些详尽的记录,他成功捕捉到了赵某的个性特征及偏好。
发现赵某特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与详实记录,杨宁最终有所突破。赵某性格上的缺陷显著,她以自我为中心,自诩为“大老粗”。但令人惊讶的是,她在手工制作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特别是在色彩搭配上,她的作品既合理又美观,体现了她独到的审美观。这一发现为赵某的改造之路带来了新的希望之光。
杨宁迅速作出决策,针对赵某的特长展开工作。他计划将赵某引入“指尖上的非遗”系列教育活动。该活动涵盖了团扇、藻井、漆扇、剪纸等众多具有传统文化魅力的手工制作项目。
“非遗”课上的触动
在“非遗”课程中,团扇的寓意讲解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讲解中提到的“摇曳的丝丝清凉,是陪伴母亲度过无数清凉夏日”的话语,让赵某陷入了深切的回忆。赵某回想起往昔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为他扇风的情景,那画面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这番回忆在赵某心中掀起了强烈的情感波动。
民警杨宁迅速察觉到这一情感上的微妙变化,随即启动了亲情感化教育。他引用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成语,对赵某进行劝说。杨宁提醒她,尽管母亲已经离世,但父亲依然健在。她需要通过努力改造,早日重返家庭,陪伴父亲,以弥补对母亲的遗憾。
赵某的巨大转变
赵某深受触动,自那之后,她的变化显著。原本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脸上洋溢着笑容,眼中更是闪烁着光芒。在漆扇制作课程中,赵某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她主动分享自己的配色构思,这些色彩背后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如同非洲大草原的晚霞,传递着温暖与辽阔,亦如童年的温馨记忆。她坦诚表达了自己渴望积极改造,期盼早日回归家庭,以尽孝道的愿望。
赵某在后续课程中展现了日益增强的自信心,并对其他罪犯产生了正向影响。她常在课堂上辅导其他罪犯完成作品,在制扇至美和成果展示环节,她表现得从容不迫,乐于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以及解决分歧的策略。
系列活动的广泛影响
在柳林监狱八监区的“指尖上的非遗”系列活动,不仅对赵某一人产生了影响。众多服刑人员通过参与,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一些服刑人员找到了调节负面情绪的新方法,心灵得到了抚慰。同时,许多服刑人员通过亲手制作手工艺品,获得了成就感的满足。原本存在诸多改造难题的监区,如今已转变为众多服刑人员积极参与改造的新局面。该活动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教育改造理念巧妙结合,在监区内实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观察这一成功的转型案例,我们不禁产生疑问:监狱是否应当进一步推广此类融合传统文化的改造项目?我们期待大家踊跃点赞、转发,并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