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位于罗源县洪洋乡民族村长石自然村的坑门里山,桫椤群落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洪洋乡桫椤群体现状
长石自然村坑门里山,桫椤生长旺盛。尽管占地面积不足一亩,却聚集着二十余株桫椤。其中,部分桫椤高达八米,胸径超过二十厘米。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共有两百多株桫椤,它们散布在山谷、溪畔以及林间。这些桫椤枝繁叶茂,构成了独特的热带风光。当微风吹拂,桫椤的叶片随风摇曳,姿态万千。
去年7月,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监测中心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潘标志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更新能力显著,这对于研究物种的形成以及植物地理区系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桫椤的基本情况
桫椤,又称蛇木,拥有超过三亿年的生长历史,在侏罗纪时期达到繁盛。它是古代草食性恐龙的主要食物来源,被誉为植物的“活化石”和“蕨类植物之王”。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桫椤以其优美的树形、巨大的树冠、苍翠的茎干和秀丽的叶片而著称,显得高大而挺拔。其园艺观赏价值极高,同时适应半荫环境,偏好温暖潮湿的气候,最适宜在冲积土或山谷溪边林下生长。
当地适合桫椤生长的原因
长石自然村的自然环境优越,极适宜桫椤的生长。一条小溪蜿蜒流过坑门里山,当地气候温暖湿润,这两大因素共同构成了桫椤的理想生长环境。正因如此,桫椤得以在这片土地上旺盛生长。同样,这优良的环境也使得桫椤在此地得以持续繁衍。
村民与桫椤的和谐共生
74岁的村民兰善义自幼便目睹了桫椤的存在,其家中耕地上生长着两株。然而,直到近年,他方才意识到桫椤的珍贵。幸运的是,这些桫椤并未遭受砍伐与破坏。兰善义退休后,他坚持巡山并记录桫椤的生长状况。昔日,即便在严重的霜冻时期,桫椤枯萎后也能重新焕发生机。随着村民搬迁至洪洋新街,上山放牧的人逐渐减少,桫椤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如今,村民们普遍认识到桫椤的珍贵,并自觉进行保护。
保护桫椤的措施
为保护桫椤,当地实施了多项措施。洪洋乡林业站在桫椤集中区域设置了围栏,以阻止牲畜进入并破坏桫椤。此外,还聘请了专门的护林员进行日常巡查,防范山火等潜在风险。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护林员会立即记录并上报,确保桫椤的安全。这些保护举措使得桫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专家对桫椤保护的建议
潘标志从专业立场提出,应着眼于生态资产的保护,设立桫椤自然保护区。增强对桫椤栖息地的保护措施,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桫椤的繁盛已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拍照留念,未来亟需加强保护力度。
广大读者朋友们,关于保护诸如桫椤等稀有野生植物,您有何独到见解或具体建议?欢迎踊跃留言、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