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记者们参与了“行走京津冀”主题采访,抵达雄安新区,追溯其发展历程。活动中的亮点之一,是记者们在白洋淀文化苑留下了合影,这一幕背后,蕴藏着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采访雄安印象展馆
10月22日,记者团抵达雄安印象展馆。展馆内陈列着雄安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的立体沙盘。该展馆分为三个展区,记者们可在此全面了解雄安新区的发展历程。讲解员详尽阐述,为记者团揭开神秘面纱。众多记者专注聆听,并频频记录。
此外,馆内设有互动环节,吸引了众多记者的加入。众多记者在体验之后,普遍表示收获颇丰,这些体验为他们的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而有助于全面展示雄安新区的形象。
走近白洋淀抗战历史
采访团自雄安印象展馆出发,抵达白洋淀边,深入挖掘该地的抗战历史。雁翎队纪念馆和嘎子村等地,红色印记随处可见。73岁的王木头老人曾在此担任讲解员长达30年,向记者们生动描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他提及雁翎队从20余人壮大至180余人的过程,以及参与70余场战斗,击毙俘获近千名日伪军的辉煌战绩。老人讲述时,情绪激昂,眼中泪光闪烁。
白洋淀的抗战历史,堪称其文化中的瑰宝。今日的记者们,如同昔日目睹英雄壮举的见证者,他们通过采访与记录,使得更多人得以了解白洋淀人民昔日的英勇无畏。这种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白洋淀的人民,激励他们为家乡的建设不懈努力。
白洋淀生态的新变化
白洋淀近期发生显著变化。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质连续三年稳定达到Ⅲ类标准。这一成就令人瞩目,得益于一系列保护与治理措施的实施。
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促使野生鸟类种类持续增长,目前种类已增至286种。这一数字与雄安新区设立前相比,增加了80种。众多游客被吸引至此观赏游玩,"好生态"已成为白洋淀的文旅亮点,熠熠生辉。
记者的体验与感受
参观期间,记者们的感受各不相同。他们于雄安印象展馆内,专注聆听讲解,详尽记录雄安建设的各项关键节点;同时,他们踊跃参与体验活动,深受其充满科技感的展示形式所吸引。
记者在白洋淀探寻抗战历史之际,深受王木头老人的讲述所触动,并对白洋淀当前的变迁感到由衷的惊喜。这些经历将转化为记者们笔下鲜活的故事,同时,也将使广大读者深刻体会到雄安新区与白洋淀的实质性进步。
对游客的吸引之处
雄安新区与白洋淀对游客而言极具吸引力。在雄安,游客得以踏入雄安印象展馆,体验现代化雄安建设的风貌。与此同时,白洋淀凭借其优美的生态景观及深厚的人文历史,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
特别是对于来自北京的游客和天津的游客而言,此地交通便捷,自驾游可实现一日往返。游客们不仅能够领略现代新区的独特魅力,还能深切体会抗战文化,并享受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特点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旅游线路提供了高品质的选项。
传承红色文化与发展的意义
白洋淀的抗战故事构成了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对其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人们铭记那段历史,更能够激发当代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雄安新区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发展价值,彰显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成效,并为未来城市构建树立了卓越的示范。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未来又将涌现哪些新的发展动力,成为新的历史节点?期待广大读者留言交流,并欢迎为本文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