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正积极推动“无废城市”的建设进程,这一战略旨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受到广泛期待。该计划涉及多个基础设施项目的有序实施,并全面推广跨领域的节能减排措施,亮点纷呈,值得密切跟踪与深入研究。
老港与松江项目调试
上海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三期工程和松江区湿垃圾处理设施扩建工程目前正进行设备调试。这两个项目对提升湿垃圾处理能力至关重要,其处理能力已达到每日2500吨。项目一旦全面运行,上海城投集团的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预计将增至每日6000吨。此举有望显著优化上海的垃圾处理系统。全面投用后,项目将有效缓解城市湿垃圾处理压力,对城市环境改善产生显著正面效应。
上海市正加紧推进垃圾处理项目的实施。为增强基础设施的支撑力,该市采纳了一系列策略。华漕建材厂现已投入运行,专门负责建筑垃圾的处理;老港固体废物处理中心二期工程预计年底前将基本完工,主要针对危险废物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处置;此外,松江天马固体废物处理项目亦于10月启动了设备调试工作。这些举措显示出,上海在垃圾处理整个流程上均有布局,全力致力于解决各类垃圾处理难题。
老港基地能源合作
上海城投与上海机场集团签署了一项引人瞩目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产生的余热蒸汽将被输送到浦东国际机场四期工程的能源中心。这一行动旨在为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及其周边区域提供绿色、高效的能源服务。此举不仅彰显了对资源的高效再利用,更标志着推动城市绿色能源体系构建的一次积极尝试。对提升机场能源利用效率,增强其可持续性具有显著意义。
此次合作显著展现了产业间协同发展的巨大潜能。老港基地在确保自身垃圾处理任务高效完成的同时,也主动参与了能源供应。上海机场集团凭借这一资源,顺利实现了既定的节能减排目标。这种跨行业合作模式,为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学习的成功范例。
老港构建静脉园区
老港基地正积极推进“无废静脉园区”的创建。该园区专注于处理飞灰、炉渣、沼渣和建筑垃圾等轻质二次固废,并在此领域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目前,多个循环利用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炉渣资源化利用项目便是其中的代表。固废资源化利用率已达到63%,各类固废均实现了内部循环。这一成果显示出,上海在固废处理方面不仅注重当下问题的解决,更致力于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内循环体系。
建设炉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具有深远影响。该工程已于九月初开始动工。项目投产后,每日处理能力可达2000吨炉渣。该措施旨在对两大生活垃圾焚烧厂的炉渣进行规范化资源化处理。此举将显著增强上海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总体效率。同时,对城市清洁和美化亦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工程中的减废原则
依据“源头控制、过程吸收”的构建原则,相关工程项目积极推广绿色建筑设计。在设计环节,建设单位对道路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既考虑了长期性需求,亦兼顾了临时性需求。此举显著降低了工程后期翻新与拆除的需求,废弃混凝土的量相应减少了约4881立方米。这一措施充分展现了在工程全流程中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核心宗旨。
该措施为其他建筑项目树立了榜样。在众多城市建设项目持续进展的当前,这一方法从源头减少废料产生并高效回收废料,不仅未损害建设品质,反而有效缓解了环境负担,促进了建筑资源的节约使用。
南市水厂的转型
南市水厂正大力推进无废工厂的建设。该厂采用了数字化支持、工艺技术升级等多种策略,同步实施各项措施。特别是引入的光伏发电系统,自2021年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发电72.36万度。这一成绩相当于节省了218.53吨标准煤,并减少了467.13吨二氧化碳排放。这些显著成果充分展现了水厂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实际成效。
南市水厂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取得的卓越成果,为传统工厂在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树立了典范。面对环保标准的不断提升,众多工厂正积极寻求向无废工厂转型的有效途径。南市水厂在工艺升级、能源革新、环境减排等多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
社区的无废示范点
城投宽庭江湾社区正致力于创建“无废租赁社区”的样板项目。该社区正努力打造一个低碳、高效、低能耗的社区典范。其中,海绵城市雨水回收系统表现卓越,每年可收集约12802立方米雨水,中水使用量占社区总用水量的约四成。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社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积极态度。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若该示范社区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其成功经验有望在更多社区得到应用。此举将显著提高城市整体的“无废”标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请问您所在的社区是否能够采纳这一模式?我们诚挚地期待您的参与和讨论,同时我们也欢迎您对本文进行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