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位于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的林江农场试验田中,正实施着一项旨在改良盐碱地的创新策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种植着大量的紫花苜蓿,并采用了多种“配方水”进行灌溉。这些灌溉方式使得植物的生长状况变得丰富多样。究竟,这种多样性背后的奥秘是什么?

多彩苜蓿地

5月13日沧州试验田的紫花苜蓿,为何因‘配方水’长势不同?  第1张

林江农场的试验田中,从远处眺望,紫花苜蓿随风轻柔地摆动。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不同地块的苜蓿色泽深浅不一,植株高度也存在显著差异。这片看似平凡的苜蓿田,实则成为了改良盐碱地试验的核心区域。其多样的生长状况,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极具价值的观测数据。

“配方水”秘密

刘振宇,身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的关键成员,对苜蓿生长差异的成因进行了阐述,同时强调这种成因深植于苜蓿所吸收的“配方水”之中。所谓的“配方水”,实际上是指含有不同盐分浓度的微咸水。通过使用不同盐分浓度的微咸水进行灌溉,苜蓿的生长状况显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一关键发现为盐碱地的改良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苜蓿的价值

紫花苜蓿享有“牧草之王”的美誉,这一称谓源于其作为优质牧草的特质,以及其在改良盐碱地方面的显著成效。它具备抗盐碱的能力,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盐分,并提高土壤的有机质水平。因此,黄骅市已将苜蓿作为盐碱地改良的关键措施之一。众多农户通过种植苜蓿,切实体验到了盐碱地改良带来的众多益处。

水的调配

试验田周边设有四个排列有序的长方形水池。刘振宇指出,这些水池中储存了淡水及经过特别配制的微咸水,其盐度由南至北依次为0‰、1‰、2‰、3‰。水的配置过程颇为繁琐,他们需先从排盐沟渠中提取咸水,接着利用咸水淡化设备进行两次过滤处理,旨在去除杂质与盐分,最终成功制备出不同盐度的微咸水。

试验成果

研究团队为了精确了解不同盐度微咸水对苜蓿生长的具体作用,将实验田划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分别使用四个水池中的水进行灌溉。他们还对苜蓿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实验数据表明,苜蓿在饮用盐浓度为2‰的微咸水后,其品质显著提高,植株高度超过80厘米,叶片数量有所增加,叶片面积也有所增大。经过两年的实地测试,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发现,采用微咸水进行土壤灌溉,可以有效防止耕作层盐分在全年内的累积。这一发现普遍被认为,是改良盐碱地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未来展望

与常规的雨养旱作苜蓿相比,采用微咸水灌溉的苜蓿展现出更茂盛的根系、更丰富的叶片数量以及更高的粗蛋白含量。这一方法使得苜蓿的亩产量有望增加30%以上。刘振宇指出,这一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在既定的发展规划中,团队计划在林江农场的广阔盐碱地上应用微咸水的高效利用技术。此外,他们还计划在滨海地区的盐碱地推广这一技术,以期在盐碱地特色农业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您如何看待在更大范围的盐碱地实施微咸水灌溉技术可能遭遇的挑战?我们期待听到您的观点、参与讨论,并且诚挚邀请您对这篇文章给予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