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农业领域对盐碱地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焦点议题。在方凌垦区,经过不懈努力,盐碱地重现生机。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此进行作物栽培技术的攻关,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技推广总站联合南京农业大学进行的耐盐水稻试种,收获颇丰,成为盐碱地改良进程中的一个显著亮点。
方凌垦区概况
2011年,方凌垦区在沿海滩涂上形成。如东县裕隆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接手后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显示土壤盐分高达20‰,这一数据表明当时该土地对常规作物生长极为不利。经过多年的努力治理,现状已发生显著变化。目前,已有超过3000亩土地可以种植小麦、水稻等作物。部分地块的土壤盐分降至1.5‰,有机质含量提升至约25克/千克,这些成果是通过不懈努力取得的。这充分说明,通过合理措施,盐碱地可以逐步转化为适合耕种的土地。
盐碱地治理并非易事,涉及多种技术的融合运用,并要求持续不懈的探索。盐分含量的降低并非短期内可实现,必须依靠长期且持续的治理策略。此外,还需对治理成效进行持续监测与适时调整。
高校院所的贡献
这片充满希望的垦区,袁隆平“海水稻”团队不仅在此进行“海水稻”试验示范种植并刷新了全国高产纪录,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也积极参与其中。自2016年前后起,他们便致力于盐碱地降盐提肥改良技术的研究,以及耐盐水稻、有机甘薯、稻油轮作等作物栽培技术的攻关,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南京农业大学陈亚华教授的团队为例,他们连续6年在此探索盐碱地有机甘薯的绿色无公害种植模式,并将实验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
众多高校院所所投入的努力,不仅限于单个科研项目,更在于彼此间的学习与经验交流。这些成果不仅为其他地区的盐碱地改良提供了借鉴的范例,而且为全国范围内的盐碱地治理与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水稻产量的提升
自2020年起,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方凌垦区设立了试验种植基地。自此,该基地已成功试种了包括“超优千号”、“创丰优丝苗”、“饲油2号”和“宁香粳9号”在内的数十种耐盐作物品种,以及常规优质粳稻。在此之前,该地区水稻的单产每亩约为250公斤。然而,经过不懈努力,截至2023年,500亩的平均单产已突破650公斤。
10月18日,方凌垦区实现了新的进展,220亩的“海水稻”迎来收割时刻。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技推广总站及南京农业大学共同参与的三个水稻品种试验,平均亩产量突破700公斤。这一成果揭示了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的持续进步,预示着盐碱地水稻产量有望不断攀升。展望未来,盐碱地有望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多项试验的开展
方凌垦区的农业研究范围广泛,不仅涉及水稻种植。陈亚华教授透露,今年开展了病虫害生物防治、直立生长、不同垄宽等多样化实验。这些实验旨在筛选出适用于盐碱地种植甘薯的环保高效栽培技术。这些多角度的试验反映了科研人员对盐碱地综合开发的深入思考,旨在全面提升盐碱地农作物的种植水平。
各类试验均蕴含着繁复的机理与目标。以病虫害生物防治为例,其核心在于运用生态学原理,以降低化学药品的依赖,从而既确保了甘薯的健壮生长,又未对盐碱地那较为敏感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团队探索与成果
於永杰担任站长的如东县作物栽培站团队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今年,该团队借助技术手段,使高产杂粳稻在盐碱地环境中展现出卓越的生产潜力。此外,他们还证实了传统优质食味粳稻在盐碱地种植和推广方面的可行性。这一成果丰富了盐碱地粮食作物的种植种类。
这一成果的取得,源于他们在当地长期的实践与深入研究。他们精准掌握了当地土壤、气候等多重因素,并据此调整了种植技术策略。他们的努力显著提升了盐碱地农作物的种植适应性和产量。
垦区的未来展望
方凌垦区现今已成为充满机遇与希望的领域。该地区改良后的盐碱地,含盐量各异,为耐盐品种培育和土壤改良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如东县期望更多高等学府将此地视为“技术创新基地”,以持续探索盐碱地的多方面利用价值。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该区域有望在产量提升和种植品种多样性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各方共同努力的过程中,人们不禁会提出疑问:其他盐碱地区域能否参考方凌垦区的做法?诚挚邀请各位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同时,我们也期待您为本文点赞及转发,以吸引更多人对盐碱地改良事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