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案件看似平常,只是涉及掩饰和隐瞒犯罪所得,却演变成了一场“黑吃黑”的闹剧。两名男子因贪心而双双被捕并受到惩罚。在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法律隐患?让我们跟随检察官的步伐,一探究竟。
广告诱惑
2023年7月,李某在社交平台上浏览到一则关于“过流水返利”的广告信息。该广告承诺“轻松赚快钱”,对李某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仿佛一根鱼钩,牢牢地勾住了他的心思。他很快便被这种诱惑所打动,满怀信心地认为找到了一条迅速致富的途径。然而,不幸的是,他个人的银行卡此时正处于冻结状态。
李某因贪婪之心,联络了孙某,试图说服其将银行卡借出。孙某内心深处深知此举可能触犯法律,然而在李某的鼓动下,最终还是未能抗拒住迅速获得金钱的诱惑。在七月的一个不确定日期,孙某携带手机、银行卡和U盾,与李某会合。自此,他们一同陷入了违法犯罪的深渊。
首次合作
汇合后,双方明确各自职责,孙某专司转账操作,李某则负责与上线沟通。当天,孙某账户接收了上线转来的28万元。遵照上线指令,两人将款项全部转出。但后续调查发现,其中14万元系诈骗所得的非法所得。
当时,这两位并未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反而认为一切尽在掌握,误以为他们已成功完成了一次“合作”。他们未曾预料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已触及法律底线。他们未曾意识到,每一次的转账背后,可能隐藏着无数受害者的痛苦与无助。
贪心作祟
数天后,两人重启合作。孙某的账户内再次出现上线汇入的20万元资金。面对这笔巨款,他们的贪婪完全压倒了理智,竟然密谋决定私吞。孙某仅将4.9万元转至上线指定的账户,而剩余的15万元则被两人平分,其中孙某获得9.5万元,李某获得5.5万元。
他们自以为行事隐蔽,无人察觉,能够将这笔钱安全地收入囊中。但事实上,法网恢恢,虽疏但决不漏网,他们的不法行为已被执法机关发现,威胁正逐渐临近。
东窗事发
司法机关经过深入调查,确认了两人共同协助转移了电信网络诈骗涉案资金超过18万元,并共同盗取了15万元赃款。贵溪市人民检察院对这一案件进行了详尽的审查。
经审查,相关人员尽管清楚这些资金来源非法,却仍旧予以协助转移。此类行为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罪行。同时,他们还共同策划并实施了截留和侵占涉及诈骗的资金,这又构成了盗窃罪。至2024年年底,检察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对孙某和李某二人提起了公诉。
法律制裁
贵溪市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确认了孙某和李某的犯罪事实。二人最终被判定犯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以及盗窃罪,根据判决,他们将被执行一年二个月的有期徒刑,并需缴纳人民币二万元的罚金。
面对这一裁决,二人深感懊丧,但时过境迁,一切已无法挽回。在庭审过程中,涉嫌犯罪的孙某悔恨地陈述,他先前误判,以为既为赃款,便无需担忧,遂擅自扣留了部分款项,致使对方不敢报警,这才铸成大错。尽管如此,法律并不会因其无知与贪欲而放宽尺度。
警钟长鸣
该案件揭示了某些人员对法律存在重大误解,他们错误地以为“私吞非法所得不触犯法律”,这种想法极为不当。实际上,非法所得的赃款本质上源自犯罪行为,非法持有此类资金将涉嫌盗窃、挪用等违法行为。
将银行卡随意出借、提供转账协助等举动,可能涉嫌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或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该案件犹如一面警钟,警示众人,任何企图通过违法犯罪途径谋取利益的行为,终将承受严重的后果。
审视这一案例后,我们不禁要思考: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与“过流水返利”相似的陷阱潜伏在阴影之中?诚邀各位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同时,也请为本文点赞及转发,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其中的法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