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学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仅用3分36秒?  第1张

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当天,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成功举行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主题活动。该活动由多个部门联合发起,其目的是向师生普及实用的防灾减灾知识,并提供应急演练的实际操作体验。

活动背景

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举行之际,州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州应急管理局、州科学技术协会、恩施地震监测中心站、恩施市消防救援大队以及恩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行动,携手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共同策划并成功举办了2025年度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纪念活动,以及湖北省的“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教育活动。该活动目的是强化师生对防灾减灾的认识,同时提高他们的紧急应对技能。本次活动的安排包括进行地震应急疏散的模拟演练以及举办地震科普知识的讲座。

地震演练开始

上午10时,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正式启动。伴随着两声警报声,全校师生迅速响应,积极参与。警报声一响,学生们迅速采取行动,立刻执行应急避险程序,他们纷纷躲到课桌下面,用双臂护住头部,动作协调一致。与此同时,各岗位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也各司其职,严谨认真,密切关注学生的疏散情况。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井然有序地开始撤离,并朝着指定的集合地点前进。

快速安全撤离

令人惊讶的是,在仅3分36秒的时间里,5500余名师生成功完成了现场的安全疏散。整个演练过程充分展现了其科学性、有序性、安全性和实效性。本次演练对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的实际效果和操作能力进行了全面检验,使全体师生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对紧急避险和疏散的流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显著提高了应对灾害的能力。

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学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仅用3分36秒?  第2张

科普知识讲解

在地震科普讲座上,工作人员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详细解读了地震的形成原理。他们指出,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这种能量的剧烈释放会导致地面震动及破坏。此外,讲座还讨论了地震灾害带来的多种严重后果,比如建筑物的倒塌、道路的损坏等。此外,工作人员进一步详细阐述了地震避险、自救互救等实用性极高的技能,并指导学生们在不同场景中采取何种措施来保障个人安全。

互动竞答环节

为了提升同学们对防灾减灾知识的深入理解,活动特别增设了互动问答及竞赛环节。工作人员提出了与地震相关的问题,同学们踊跃举手,积极参与抢答。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提升了地震避险的安全意识。现场气氛活跃,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对地震的认识也变得更加清晰明确。

实地参观体验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陆续参观了地震科普展板、消防车辆和逃生帐篷模拟体验区。他们逐一仔细观察展板上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对地震的成因及预防措施等知识进行了深入了解。随后,登上消防车,学生们对车内配备的各种设备产生了极大兴趣,工作人员耐心地向他们介绍了这些设备的功能及操作方式。学生们进入逃生模拟帐篷,亲身经历在昏暗、狭窄的空间中寻找逃生通道的情景,并感受灾难发生时的紧张气氛。

硒都民族实验小学的学生廖文博、曾思颐等在活动落幕之后均有所收获,他们对地震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承诺将所学知识广泛传播,致力于成为防震减灾的科普推广者。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别忘了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