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引领康复新趋势

陈晓燕,浦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副主任医师,积极推动“上转下转一件事”的实施,成功实现了医院手术、社区康复和家庭养护的无缝对接。她将个人家庭医生工作室设立在仁济医院南院区附近,以便居民便捷地进行转诊。由于许多老人需要频繁复诊,这种布局使得居民的基础检查可以在社区内完成,同时,对于复杂病情,能够迅速向上级医院转诊。

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居民就医便利性,例如,脑卒中患者可先在大医院接受治疗,随后在社区进行康复;肿瘤患者从仁济医院出院后,可在社区享受到安宁疗护服务,居家安宁;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居民就医的难题。

精准关爱脑卒中患者

陈晓燕的工作室为脑卒中患者提供及时和高效的治疗及康复服务。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可迅速转至大型医院接受专业治疗。这些医院配备先进的医疗设施和专业的医疗团队,为患者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治疗结束后,患者将被转至社区医院继续康复治疗。在该医院,患者将接受针对个人情况的康复计划。医护人员将提供细致的指导,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语言及肢体功能,以便他们能够重返日常生活。

家庭医生签约率72.77%!陈晓燕如何让居民实现手术在医院、康复在社区、养护在家庭的无缝衔接?  第1张

肿瘤患者的贴心港湾

仁济医院对肿瘤患者完成治疗程序后,患者会被转至社区继续接受陈晓燕团队的居家安宁疗护服务。该团队中的医护人员凭借其专业素养和耐心,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身心照护。护士们会定期到患者家中进行身体检查,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

医生持续对患者治疗方案进行适时调整,以减轻其痛苦。此外,医生还从心理层面激励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确保患者在生命终末期仍能体验到关怀与尊严。

特殊人群的健康守护

徐老伯乘坐轮椅,在“代配药”服务中邂逅了陈晓燕。陈晓燕亲自上门,为徐老伯详细解读体检报告。报告显示,徐老伯的血尿酸水平高达580mmol/L。此前,徐老伯误将此症状当作普通关节炎,并未接受过系统治疗。陈晓燕迅速为他开通绿色通道,并将其转至仁济医院接受住院治疗。

徐老伯病情稳定,出院后24小时内,在社区医院设立家庭病床。对其慢性病实施跟踪管理,并定期检测相关指标。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方案,以确保其健康得到保障。

家庭医生签约率72.77%!陈晓燕如何让居民实现手术在医院、康复在社区、养护在家庭的无缝衔接?  第2张

手术康复的全程关怀

王阿姨,年届七旬,在免费体检中发现了胆囊结石。随后,她被转介至仁济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完成后,王阿姨被安置回社区。陈晓燕医生为她在家中设置了病床。术后两周内,陈医生每周三次上门为王阿姨更换药物,并密切跟踪伤口恢复状况。

王阿姨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和高血脂,得到了持续关注。血压和血脂的定期检测被严格执行。同时,王阿姨在用药和饮食方面得到了专业指导,这为她的康复旅程提供了更加稳定的保障。

疼痛难题的高效解决

徐老伯因晚期肿瘤疼痛向陈晓燕寻求帮助。陈晓燕利用市级分级诊疗平台,为徐老伯预约了仁济医院疼痛科。随后,多学科联合会诊得以迅速开展。治疗转诊过程仅用了24小时便顺利完成。

规范化镇痛治疗实施后,徐老伯被转至社区。陈晓燕团队为其提供居家安宁疗护,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以缓解其疼痛。陈晓燕家庭医生工作室每年服务人次超过一万。闵行区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建立了“上转下转一体化”的服务模式,确保居民能够获得高品质的医疗保障。众人对于这种“上下流动”的医疗体系,未来在哪些领域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持有何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