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创新心网助矫项目,95%矫正对象重获心灵阳光  第1张

创新项目背景

2024年,省司法厅联合大同市司法局展开调研。结果显示,社区矫正对象普遍存在心理困扰,多数人未主动寻求帮助。这一关键发现构成了“心网助矫”项目的核心问题。项目因此迅速获得省市两级的大力支持,推动了其实施进程。此举标志着对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新探索正式开启。

全链条体系构建

“心网助矫”项目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心理矫正系统,涵盖心理测评、分类治疗、危机应对以及社会融入等多个领域。在省级层面,通过整合资源,与山西大学心理学团队及省监狱局心理专家库合作,实现了专家资源的下沉;而在市级层面,建立了“1+2+10+N”的立体化网络结构。在短短六个月内,共建立了54个“心网助矫”工作室及43个“枫桥式”心理服务驿站。

心理健康档案成果

截至2025年4月,大同市社区矫正对象中,超过95%已设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实施了“一人一档”的管理模式。以云州区某司法所为例,其档案资料详实,涵盖了问题诊断、干预措施和跟踪计划,成为个性化矫治的重要参考。此类详尽的档案资料为实施精准干预奠定了坚实基础。

差异化服务方案

为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心网助矫”项目制定了专门的服务方案。尤其是对于16至25岁的矫正对象,项目推出了“青春护航”计划。此计划由司法社工、心理咨询师及教师组成的三角团队负责实施。团队不仅提供个人心理辅导,还提供职业规划指导,以适应不同年龄层和需求群体的矫治需求。

专业团队建设

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高水平心理服务团队。大同市司法局通过工作室和驿站,整合社会资源,设立了专家数据库,并充分利用了监狱及戒毒机构专业人员的专长。同时,司法局积极鼓励工作人员参加专业资格考试,依托资深专家的辅导,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

社会治理新实践

“心网助矫”项目由省市联合打造,它不仅是一项心理援助行动,更象征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此项目打破了传统社区矫正模式过分侧重管控而忽略矫治的弊端,将心理辅导贯穿于整个矫正流程。通过“心灵沟通”取代“罪行与惩罚”的对立,显著降低了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犯罪率。

请问“心网助矫”项目在其他地区是否具备推广价值?敬请于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此外,期待您为本文点赞并予以传播。